年俗漫笔|在台州,除岁照岁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钱国丹 责任编辑
杜博
2018年02月21日 21:40:39
一家人就在这淡淡的氛围里憧憬着,盼望着新一年平平安安,盼望着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除夕叫法,各地多有不同,浙江台州人把除夕叫做“除夜”,而我家乡却把除夕叫做“除岁”。反正是一回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早在十一世纪就把它写得很清楚了。
少儿时期的我一直不懂,为什么把一年里头最后一夜叫除岁呢?“岁”就是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一年过去了就过去了,为什么要把它“除”掉呢?
家乡还有个活动叫做“照岁”,就是除夕那个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点红烛。有钱人家的红烛大些,没钱人家的红烛小些。我童年时命舛运蹇,不是父亲出点“问题”,就是弟妹们摔个歪胳膊断腿的,所以,食能果腹、衣能蔽体成了父母亲最大的心愿,谢年、照岁、迎春、庆春这种近似奢侈的民俗活动也只能忍痛割爱了。
有一年好像是境况稍好,父母亲也开始张罗“照岁”,但用的红烛只能是最小的“十支”。当时买烛是用秤称的,“十支”就是一两有十支的那种小烛,瘦得就比我们小孩子家家的小拇指头还要细。
照岁真是件赏心乐事,首先,那天的孩子们都允许玩泥巴,因为蜡烛需要支承体,而一般的穷家根本没那么多的烛台。天寒地冻阻挡不了我们的兴致勃勃,我们下到河塘里,去挖那种细腻的“青滋泥”,然后回家摔摔打打地做起烛台来,我们随心所欲地创作着,有圆锥体的,有方台形的,也有小泥人和小动物,关键是要立得住,立得稳,然后在上头插上一截细细的香梗,放在风里晾得稍干就行了。
一整天,孩子们的心里都痒痒的。好不容易挨到天黑,兄弟姐妹们争先恐后忙碌起来。先把一支支小红烛都插上泥烛台,接着便开始点烛,点上了,小心翼翼地用手护着,用身子挡着,不让它被风吹灭,不让它迎风流泪。
烛光摇曳,人影幢幢,难得的祥和与幸福拥簇着我们。
“照岁啰!除岁啰!”爸爸是很容易满足的,他快活得像一个大孩子,和我们一起跑进跑出。
“照岁除岁,从里往外。”妈教导说。
“为什么?”
“除岁就是除祟呀,点那么多的蜡烛,照得妖魔鬼怪无处躲藏,我们从里到外,把祸祟、晦气、污秽都赶跑。”
气氛就变得神秘严肃了。我们诚恐诚惶地做着一切,生怕一不小心就让“祟”们藏匿下来,继续祸害我家。
我们按照父母的指点,先把蜡烛放进谷仓、米缸里边,边放边祝诵:谷仓满登登,米缸满登登;接下来是正屋、卧室、眠床里边,我们诵着“妖孽快快滚,吉吉如律令”;然后是厨房、饭箩、菜柜,再就是过道、檐下、院子;还把蜡烛点到了猪圈旁、鸡窝上、茅厕背;最后我们来到了大门外,找一个无风的角落,架起几爿瓦片,把烛台放进去,点着蜡烛,然后赶紧回头关上大门,以免“祟”们卷土重来。
有两处的照岁比较特殊,一是水缸里。水缸里怎么点烛?泥烛台掉进水里岂非污了一缸清水?妈有办法,她手拿一截萝卜削就的烛台,叫我把它放进碗里,插上蜡烛点上,然后将碗轻轻放进水缸里。白白的瓷碗,红红的萝卜,幽幽的烛光,在水面上轻轻荡漾,有一种让我怦然心动的感觉。另一处是柴仓,柴仓满是干柴,引起火灾就不得了。爸也有法子,他先把柴草整理得妥妥的,然后拿了个水斗,舀上半斗水,仍拿口碗点上蜡烛在水里浮着,再让这个水斗稳稳地坐在柴仓里。这样就平安无虞了。
屋里屋外是星星点点的烛光,带着淡淡的温馨。一家人就在这淡淡的氛围里憧憬着,盼望着新一年平平安安,盼望着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标签: 烛台;蜡烛;照岁;红烛;岁除;水缸;烛光;谷仓;春风送暖入屠苏;浙江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