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丨谁在砸百年同仁堂的招牌?
来源:长安观察公众号
作者:何若 责任编辑
钱振霄
2018年12月17日 07:48:14
“蜂蜜事件”绝非小事,同仁堂应当一查到底,决不护短,彻底清除“污染源”,给公众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
今天一大早,百年老字号同仁堂不幸上了热搜。
有媒体报道,同仁堂一下游生产商(盐城金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回收大量过期、临近过期蜂蜜,表面宣称“退给蜂农养蜜蜂”,暗地里却将之倒入大桶,送入原料库。
据执法人员介绍,今年10月该企业还曾更改蜂蜜的生产日期,违法延长产品“寿命”。
舆论风波渐起,同仁堂旗下企业“同仁堂蜂业”迅速致歉,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回应,要点如下:
1.盐城金蜂是我公司食品蜂蜜的受托加工生产单位。
2.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但尚未发现流入生产用原料库,还要核实。
3.生产日期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
4.暂停盐城金蜂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
5.我公司存在监管不力和严重失察的责任。
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诚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在事关食品安全的问题上尤其来不得半点马虎。任何一家企业以次充好、翻新陈货的行径都为人不齿,必须依法严惩。更何况,这种恶劣之行,居然牵涉到百年老店同仁堂。
舆论场上,消费者的痛心之情溢于言表。有人直言,“同仁堂”如果不能信,那么还能信赖谁?也有人追问,盐城金峰是“何方神圣”,怎能任由这样的“黑企业”混入产品生产链,砸百年老店的牌子?
目前,同仁堂蜂业已表示会继续调查,我们期待此事得到妥善解决。但同时,仍然应该重视“蜂蜜事件”抛出的严肃议题:百年老店应该如何护好自己的金字招牌?
其实,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是,老字号上品质“黑榜”,已算不得新鲜事了。
近些年来,因相关产品抽验结果不合格、销售劣药,“同仁堂”“云南白药”等品牌屡被点名,多次遭遇质量信任危机。而细究起来,其中又有某些相似点。
比如,去年云南白药3次登上质量黑榜,但相关产品均由旗下中药饮片分公司生产。被媒体询问时,工作人员称,由于是下属子公司发生的事,并不掌握相关信息,需要先了解情况再回复。再看这一次“蜂蜜事件”,涉及的是子公司“同仁堂蜂业”,“黑手”是委托生产的第三方企业,“剧情”何其相似。
如今,为适应市场竞争,不少老字号不断扩张产品链,“下属”“合资”“控股”等名类繁多的子公司应运而生,再加上引入众多“下游生产商”“代工企业”等,生产链上可谓鱼龙混杂。监管难度不断加大,产品问题难免多发。
巨大的时代变迁面前,几经沉浮的老字号屹立不倒绝非易事。
有研究者曾透露,中国有15000个老品牌,有1500个还活着,150个活得还不错,但只有10个能够称得上活得很好。
如何能够活得好?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许多老字号毅然走上了创新之路。老店们赶潮流,卖外卖、办微商、搞外包,熟稔地游走于现代商场,收获众多年轻粉丝。
老店铺华丽转身、变中求生让人欣喜,也值得点赞,但必须警惕的是,千万不能在激烈的竞争和利益的诱惑之下渐渐迷失自我,丢掉品质,丢掉老字号的立身之本。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是此次“蜂蜜事件”,人们提及最多的话。这提醒着,消费者最看重的,始终是老字号的诚信经营与因之而来的上乘品质。这才是“同仁堂们”的命门。
“蜂蜜事件”绝非小事,同仁堂应当一查到底,决不护短,彻底清除“污染源”,给公众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
其他老字号也当引起警觉,梳理产品布局以及各个产品生产环节,在嘈杂、纷乱的市场环境下,保持一份难得的匠心、初心。
标签: 同仁堂;老字号;蜂蜜;盐城;蜂蜜事件;云南白药;生产商;过期;子公司;产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