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文学是城市的最好注脚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陈宁    责任编辑 杨静涛
2016年05月24日 08:34:00

更多

浙江大学的校庆文言文公告之所以引发热议,来自于人们逐渐消逝的那份情怀——对一座校园、一座城市的共同记忆。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启真笃学,求是育英……”上个周末,一篇名为《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的文言文,在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倒计时一周年启动仪式上正式亮相。这段富于文学内涵和历史底蕴的文字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透过字里行间,这座百年名校,随同它所在的人文之城杭州,又一次被赋予了新的注脚。

  一纸公告文体的“穿越”之所以引发热议,是因为它“穿”过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穿”过了疾驰的快车,“穿”进了人们在日常中逐渐消逝的那份情怀——对一座校园、一座城市的共同记忆。这正是文学的魅力,是现代化城市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在。

  长远的、高起点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不能没有人文关怀。城市化不应只是一组组屡创新高的数据,而应从细微处、由内而外折射出文化与内涵。

  古往今来,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共同记忆,文学都是其重要的记录载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因为有了这些优美诗句,杭州这座古城才能在历史的时间轴上熠熠生辉;也正因为有了城市这个载体,白居易、苏轼的情怀,才跨越时间和空间走入了更多人的内心。G20杭州峰会倒计时100天在即,在全杭州都以旧貌换新颜的姿态迎接此次盛会之时,我们欣慰地看到,这些诗词在白墙上、在马路旁、在景区里随处可见,它们和湖光山色一起,共同构成杭州的独特记忆。

  文学可以跨越国界,成为一座城市的“声音”。今天,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和莫言,齐聚杭州进行对话。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勒·克莱齐奥曾表示:“我能通过法文翻译阅读老舍作品,阅读这位作家在北京胡同的生活,因为从这个细节中油然而生的是全人类的归属感。”

  文学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根基。也许你未曾读懂大师笔下的著作;也许你和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每天忙于奔波生计;也许那些文学作品束之高阁看似与你渐行渐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代代相传,并外化成城市的点点滴滴,内化为城市的精神特质,影响并塑造着你。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曾在《伊斯坦布尔》中所写:“人生签牌分派给我们的国家和城市——都期待我们的爱,最终,我们的确打从心底爱她们……我内心的某个声音总坚信这其实是件幸运的事。”

  这就是文学对城市的最好注脚。

标签: 杭州;文学;克莱齐奥;浙江大学;诺贝尔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