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磊:“就业体检”是毕业实习的升级版
来源:荆楚网
作者:磊磊 责任编辑
杨静涛
2016年08月07日 07:48:07
大学不止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行走社会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仅仅寄望于毕业前夕的短暂实习,恐是白日做梦。不妨在大学期间的每个暑期,带领学生践行这场颇有戏剧性的“就业体检”,既能让学生的模糊理论变得清晰,又能实实在在地为其将来就业积蓄力量。
近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27名大学生,就经历了一种这样的实践,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说这种经历是现实版的“余罪”,也有网友盛赞这种做法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经历。记者通过采访,还原这起暑期实践的真实情况。(8月5日新华网)
大学生实习历来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以“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为喻再贴切不过。学校只瞅准就业率,学生多是应付规定敷衍了事,实习单位更是拿实习生当作打杂的劳动力,呈现出三方主体均不在乎的局面。而在就业环境如此严峻的现实语境里,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环节却又显得格外重要。
鼓励实习的终极目的,无外乎锻造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步入社会奠定转换角色的基础。然部分高校功利心态作祟,不从实际出发,不管方式方法,一味要求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甚至以此作为换取毕业证书的前提条件。实习的本质日趋变味,乃至沦为“三方不愿”的鸡肋。与其毕业前夕焦头烂额,不如功在平时循序渐进。浙江师范大学推行的“就业体检”不失为一种良法,更像是毕业实习的“升级版”,也更适合学生的毕业恐惧症。
对此,学校的定义不是“就业体验”而是“就业体检”。让学生在社会这座大熔炉里发现问题,寻找缺口,及时补漏。为以后的就业打基铺路,如此更加贴合实践的主题。学校采取的形式是“50元在北京生活15天”,这听起来的确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正如某些网友质疑的那般,“同学们毕业后不至于沦落到这种地步”,这种社会实践不免有些极端。但与流于形式的实习相比,这种社会实践的含金量显然更高。
“胸无大志,言语乖张、性格略带顽劣的”贱气,这番描述是《余罪》里的主角形象,现实中与之相似的青年学生又岂在少数?残酷的现实不会因为你的软弱而对你温柔,艰辛的生活也不会因为你的眼泪而向你屈服。以50元为生活的资本,磨练的是学生的变通能力、抗压能力和生存能力。也许在寻求日结工资的旅途中会步履维艰,甚至被拒之门外,遭受责骂,但这种身心上的双重疲惫,对于平日里“处江湖之远”的学生何尝不是一种警醒和历练?大学的安逸只是暂时的,只有被社会、生活百虐成钢,方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余罪”。
常说“忆苦思甜”,可如今的孩子有多少知道苦的滋味?平时一月2000元的零花钱只会让其尝到“钱是大水淌来的甜头”。而在“就业体检”中,“渴了蹭水喝、饿了吃馒头”的煎熬定会让他们感悟到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更重要的是,艰苦的环境让他们更能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更加珍惜现有的物质生活。“寻寻觅觅”之中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摆正自己的心态,趁着社会给予的“生存压力”练就过硬技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结合点。生活中的压力需要对比,安逸的校园环境只会让学生“娇生惯养”的毛病越来越严重,适当让其经受社会的磨难大有裨益。
大学不止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行走社会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仅仅寄望于毕业前夕的短暂实习,恐是白日做梦。不妨在大学期间的每个暑期,带领学生践行这场颇有戏剧性的“就业体检”,既能让学生的模糊理论变得清晰,又能实实在在地为其将来就业积蓄力量。
标签: 就业;体检;毕业;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