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承受之爱,需要信任解套
来源:红网
作者:丁慎毅 责任编辑
金晨
2016年10月15日 09:22:57
近两天,有两则新闻故事展示了父母之爱与子女感受的冲突。不断向子女输送爱心的父母们感到委屈,面对汹涌而来的爱,子女们又感到腻味。让孩子们跟上来唱吧:假如你的爱一定不逗留,请先给我信任和自由。
近两天,有两则新闻故事展示了父母之爱与子女感受的冲突。不断向子女输送爱心的父母们感到委屈,面对汹涌而来的爱,子女们又感到腻味。父母子女之间,怎一个“爱”字了得。
10月12日《扬子晚报》一篇文章报道说:国庆假期的第一天,广州老教师夫妇俩乘高铁前往南京,看望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的女儿。行前为女儿准备了很多她爱吃的零食,打算给女儿一个意外的惊喜。没想到见面之后却碰了一鼻子灰:女儿不仅没有一点惊喜,反而满肚子怨气,责怪父母为什么不经她同意就来南京,对她极不尊重。父母悄悄到孩子的学校探望,谁知却遭到了孩子的冷落。最近,朋友圈里流传着一篇题为《我们如此深爱儿女,他们为何不“爱”我们?》的文章,引发了网友们的大讨论。
10月13日中国青年网的一篇文章《女子从初中起每天收父亲哲理短信 读完需谈体会》,记录一位四十多岁当警察的父亲,一个礼拜或者半个月给女儿写一封信,信是用竖行的硬笔书法习字簿写就,信的内容饱含人生哲理,而且要求女儿读完信要谈体会,女儿想尽一切办法都拒绝不了。在女儿看来,这种父女之间妥协而来的家书,对她是一种无形的负担。而在父亲看来,“无论她将来读硕士博士,学识多么丰富。在人生阅历方面,她肯定不如我,至少在几十年内不如我。我要把我知道的东西传教给她,影响她,这是我的责任与义务,也包括她的下一代。”
说到这里,相信很多做父母的“说起来都是泪”。文章所以刷爆朋友圈,相信一定触到了父母们心头的痒处。有父母说“高中三年,每天早晨5点起来就给她做饭,还得哄着吃”;“开车送他上学还不愿意,非得自己骑自行车,我骑车跟着也不行,还得像个特务似的到处躲着,怕他回头看见,好几次差点撞着人家”;“高考填报志愿,她不考虑学校和专业,拿个中国地图,选东南西北角,非要走得越远越好”……
这怪孩子不懂事,不懂得父母的爱心,不懂得父母的付出?即使有这样的孩子,也一定是极个别,而且也是有特殊原因的。应该说,孩子们对父母的爱并不比父母们差,只是他们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
父母在不断地输送爱,觉得都供过于求了,孩子咋还是烦呢?孩子在不断地接收来自父母的爱,反而觉得怎么还是缺少爱呢?本来美好的爱,却让人委屈、让人别扭、让人不耐烦。
看来,父母之爱,也需来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父母着一端来说,并没有真正了解孩子对爱的需求,他们的供给出发点是“都是为你好”,却并没有想想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好”。
学者刘瑜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觉得父母满满的爱有时真受不了。她在《不要把你对孩子的“爱“变成对孩子的束缚》一文最后说:人类太“爱”上帝了,政府太“爱”社会了,家长太“爱”孩子了,几千年来,爱出了多少麻烦,简直不用我举例子。我不得不承认,我常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私下里,多少次我暗暗希望父母不那么“爱”我,能在兢兢业业地爱我的同时,打个盹,偷个懒,走点神,这样我可以趁着这会儿工夫,在他们的视线之外,自由地奔跑。
今天的孩子,对于来自父母的爱,他们最需要的是,给他们信任,给他们自由。这就是孩子对爱的“需求侧”。仔细想想,也确实如此,上大学之前,他们一直在父母的身影下生活,按照父母的安排完成自己的事情,任何小小的叛逆都会受到父母的训斥或者眼泪的催化。这对孩子来说,其实是非常压抑的事,但繁重的学习任务,碾压着这份不知何时就爆发的压抑,直到高考结束,眼看着自由来临,结果父母又追上来了。
不容易的父母们,孩子成人了,该放手了,也许孩子会因此在某个节点上碰个头破血流,那时候他们并不会抱怨父母的放手,反而会感谢父母放手给他们的这份信任与自由。
有一首歌叫《让爱放手》,虽然是唱的爱情,同样也可当做父母之爱来聆听:“假如我的爱让你难受,我将让爱放手。假如我的爱让你忧愁,我将让爱逃走”。让孩子们跟上来唱吧:假如你的爱一定不逗留,请先给我信任和自由。
文/丁慎毅
标签: 父亲;高考;供给;东南西北;父母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