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学生捐款让大学精神很受伤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评论员 潘洪其 责任编辑
冯一伦
2016年10月16日 08:37:38
大学动员在校学生为校庆捐款,非但不能增强学生参与校庆的积极性和自豪感,不能增进学生和学校的感情,反而只会让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很受伤,让全力资助保障学生、全面服务关怀学生的大学精神很受伤。
大学动员在校学生为校庆捐款,非但不能增强学生参与校庆的积极性和自豪感,不能增进学生和学校的感情,反而只会让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很受伤,让全力资助保障学生、全面服务关怀学生的大学精神很受伤。
正在筹备40周年校庆的陕西商洛学院近日遭遇尴尬,多名自称商洛学院在校生的网友发帖,称学校倡议学生为校庆捐款,有的院系还规定了捐款金额。据报道,该学院确有一些二级学院要求学生为校庆捐款,而且这种要求带有强制性。商洛学院对此回应称,学校的确倡议学生自愿为校庆捐款,并无强制性规定,只是传达倡议过程中一些二级学院出现了偏差,学校已进行改正。
对陕西商洛学院这样一所没有多大名气的高校来说,40周年校庆的确是一件大事,倡议在校学生给学校捐款,似乎可算是组织、动员学生参与校庆的一种方式。在许多特定情境中,公共机构一旦组织、动员内部成员参与某项活动,即便没有大张旗鼓提出强制性要求,其实也必然带有强制或变相强制的色彩,那些不积极参与或不配合、不服从甚至公开抵制的人,往往会受到某种排斥或歧视性对待。商洛学院倡议学生“自愿”捐款,大约也是这种情况,学校倡议书上肯定不会公然出现强制性内容,但其中强制或变相强制的意味,学生并不难体会到,二级学院在传达过程中,也很容易将强制或变相强制的意思传达到位。现在,学校的倡议被学生拿到网上吐槽,学校抬出“传达中出现偏差”之类说辞并不难,只是这种看似高明的辩解,并不能消除人们对学校强制学生捐款的质疑。
举办校庆活动时倡议学生捐款,陕西商洛学院并非第一家,此前也有大学校庆动员学生捐款,同样也引起校内外舆论的质疑。一般认为,大学动员学生捐款应当完全出于学生自愿,不能带有任何强制性意味。其实,质疑还有必要更进一步:即便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要求和意味,即便每人只捐款几元钱或几十元钱,一般学生都能承受,但大学动员学生为校庆(或学校的其他事项)捐款,真的是个好办法吗?
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治理框架中,学生与大学之间的“金钱关系”只应当发生在两个环节,一是学生向大学缴纳学费,作为向大学购买教育服务的部分费用;另一个环节也很重要,就是大学通过发放奖学金、助学金或其他补助,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资助与保障。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许多大学生从学校获得的奖学金、助学金或其他补助,相当于甚至高于他们向学校缴纳的学费,原本是学生“花钱”向大学购买教育服务,变成了大学“花钱”请学生来接受教育服务。在上述两个环节之外,无论以何种名义要求在校学生向学校捐款,都有悖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治理原则,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
发达国家的大学之所以有钱向学生提供比较充分的资助与保障,是因为他们普遍有比较充裕的资金来源——一方面来源于充分的财政投入(以公立大学为主),另一方面来源于社会捐款(私立大学不能或很少能获得财政投入,因此比公立大学更倚重社会捐款),其中一个重要部分是校友的捐款。在现代大学制度约束下,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服务和充分的资助与保障,既能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也能强化校友对母校的感恩反哺之情,从而能够源源不断获得来自社会和校友的捐款,形成“大学资助保障学生——提高社会评价认可——获得更多社会捐款——更好资助保障学生”的良性循环。
中国的大学大多没有发达国家的大学有钱,难以像后者那样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资助保障,但再不济也没有“穷”到需要向在校学生“乞捐”的地步。大学动员在校学生为校庆捐款,非但不能增强学生参与校庆的积极性和自豪感,不能增进学生和学校的感情,反而只会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势利寡恩,让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很受伤,让全力资助保障学生、全面服务关怀学生的大学精神很受伤。
到底是学生应该向大学捐款,还是大学应该为学生“花钱”?这是一个再也无法回避的问题,值得每一所中国大学认真思考。
标签: 捐款;高校;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