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刘慧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10月21日 07:25:38
戏剧与生活,小镇与大师,让所有来乌镇的游人,都能放松心情舒服看戏。威尼斯能做,乌镇为什么不能?
戏剧与生活,小镇与大师,让所有来乌镇的游人,都能放松心情舒服看戏……
如今,乌镇戏剧节发起人陈向宏、赖声川、孟京辉、黄磊最初勾勒的画面已经呈现:木屋石桥、水巷楼阁、百米长桌,美食美景相伴,人偶互动同行,既是看戏人,又是戏中人,这正是只属于乌镇戏剧节的本真状态。
摇曳在水中的倒影,错落有致的民宅,层叠翘飞的檐角,青檐灰瓦的江南人家,亦真亦幻中恍然如梦。这样的乌镇仿若是一幅水墨画,带着她特有的水乡气质吸引着无数游客的到来。
我看见,许多来古镇的游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参与到戏剧表演中,近2000场次的“古镇嘉年华”表演团队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穿梭于小巷水岸,这不也是文化乌镇培育文化生态、培养戏剧观众、促进文艺复兴的初衷?
戏剧节最热闹的,不光是看戏,连戏票都是要靠抢,住酒店也是要靠抢!10天之内,十几个世界级名团和大师带来几十部好戏、大师课堂、工作坊活动,如此盛况,怎能不来。
既然来了,又怎能无家可归?
因此,陈向宏在镇里打造了不同特色,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家”——看河水脉脉,小船悠悠,沉醉不知归处。
就连乌镇的老房子,也做着五彩斑斓的梦:由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张官房二进老厅改建而成的咖啡馆,毫不张扬的装修,却处处散发着闲情逸致,犹如一个个心灵的港湾。
站在桥上看风景,酒吧、咖啡、民宿、戏剧……那么浪漫优雅。因了它是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如若有一片落叶不经意的飘到了你面前的茶几上,也许你会蓦然领悟了这句话:生命就该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
历史积淀加现代元素,是终点还是起点?不可否认,戏剧相比旅游,是更纯粹直接的文化,于是“文化乌镇”应时而生。
其实,乌镇规划的所有项目都可称为“旅游+”——加文化,加艺术,加产业。这就让一样的古镇,变成了不一样的乌镇。
不是吗?乌镇的成功,更多是一种文化经营的成功,这给了陈向宏很大的信心,去进一步复制乌镇模式。
我听说,他在贵州做了一个旅游扶贫项目,这个项目叫“长江村”。就是把单纯的投资扶贫行为,转化成通过发展旅游来实现扶贫,以符合当地实际的手段,以一个精准的成本来实现整个地区的农民收入、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脱贫。
我还听说,早在2010年,陈向宏团队受邀在北京长城脚下的山谷里,用北京民居的形式规划了一个北方版的乌镇。他的野心是:要做中国连锁景区和中国景区的连锁管理,做一个中国旅游目的地的供应商。
了不起!文人、匠人、名人、商人,这些看似矛盾的特质,却在陈向宏身上自然地融合共存,就如同古老与现代、市井与高雅、文化与商业,自然地融合共存于乌镇。
真厉害!从旅游小镇,到度假小镇,直至如今的文化小镇,“乌镇模式”被奉为圭臬。然而,乌镇依然在不断地自我突破、成长前行。
我看见,在“后乌镇时代”又推出了全新的造梦项目——乌镇戏剧孵化基地,其孵化的首部话剧《山楂树之恋》从乌镇开始全国巡演;
九月末,由文化乌镇出品的2014年老舍文学奖剧本奖、2015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6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特邀剧目话剧《大先生》在杭州剧院开启全新一轮全国巡演;
十月初,乌镇戏剧节再度上演了一场属于戏剧的“乌托邦”之梦;而接下来,陈向宏有更“疯狂”的念头——酝酿的乌镇国际建筑双年展正在进行中。
威尼斯能做,乌镇为什么不能?
标签: 乌镇;戏剧;戏剧节;文化;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