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急救免责”要落地,急救技能不能少

来源:红网
作者:磊磊    责任编辑 金晨
2016年11月06日 08:55:39

更多

近日,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正式实施。被称为“好人法”的这项法规率先提出社会急救免责,明确规定“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法律责任”。

  近日,《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正式实施。被称为“好人法”的这项法规率先提出社会急救免责,明确规定“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法律责任”。(11月5日《新京报》)

  近年来,公共场所有人突发急病,却“无人会救”或“无人敢救”的现象屡屡发生。一方面反映出公众的急救技能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则说明社会信任度不高。急救不当可能面临担责风险,或是牵绊公众不愿不敢施救的主要因素。最近,《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正式实施,其中明确提出对社会急救免责。亦即是说,施救者或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参与急救。

  这部被称为“好人法”的条例,明确了紧急救护行为受到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者,不承担法律责任。从这个层面而言,确实有利于公众发挥人道主义,以及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急救。而站在突发急病患者的角度上看,正当的院前急救也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施救者如果不再害怕担责而踌躇,就不会错过急救的黄金时间。“急救免责”无论从立法还是人道主义上说,都具有标志性意义。

  但与此同时,舆论中对于“好心办坏事”的质疑之声也随之而来。这主要囿于目前普通市民的急救水平有限,公众关心社会急救力量是否靠谱。“如果急救的手法不专业,把能够救回的救坏了,那还是等待专业人员更加保险”。显然,这种担忧不无道理。急救生命非同儿戏,即便法律上可以免责,“施以援手”可能面临的风险依然存在,施救者克服内心的恐惧就是第一道坎。而具备足够专业的急救技能,则是规避急救过失的另一个关键所在。

  实际上,我国公众在基本急救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的普及率上,连1%都不到,发达国家能达到30%至40%,有些甚至达到70%到80%。《条例》中对参与急救的“好心人”也并没有设置急救技能门槛。也就是说,施救者在紧急救治的过程中,也可能因为专业水准不够,而给被救者造成更大的伤害,甚至可能加速病患死亡。在这种语境下,急救常识与相关技能的普及,就是这一免责条例照进现实的关键。

  时间就是生命,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院前急救的这段时间。原则上,只要接受过相关培训,并且进行了施救,不管结果如何,都不应该担责。可问题是,救人者过与非过之间的责任,难以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无形之中也增加了被救者的救治风险。

  可见,“急救免责”仅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第一步。在破除“没人敢救”这一尴尬现实的前提下,更要解决“没人会救”的棘手难题。一方面,何为“具备急救技能”,哪些适合社会施援,哪些需要等待专业人士,这些都须明确。另一方面,要鼓励公众通过培训或自学,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如此,“急救免责”才能真正地照进现实。

  文/磊磊

标签: 急救;急救技能;法律责任;服务条例;急救医疗;紧急;救护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