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工资单如果看不懂,预算又如何可监督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铁永功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11月23日 13:35:25

更多

财政部近日印发《地方预决算公开操作规程》,推动地方政府改进预决算工作。《规程》对地方预决算公开的内容、渠道、形式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可以看做预算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细化版和“操作手册”。

  财政部近日印发《地方预决算公开操作规程》,推动地方政府改进预决算工作。《规程》对地方预决算公开的内容、渠道、形式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可以看做预算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细化版和“操作手册”。

  很多人对其中的一条要求印象深刻,就是要求地方政府部门开支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要公开到基本工资、奖金等。这类具体到每个人能感受到、看得懂的要求,实际上是对预算公开的进一步精细化,即要精确到具体科目、包含所有项目,而不是像以往一样笼统地说“人员经费”。

  中央部门和地方公开预决算,不仅是法定义务,也是必然要求,这是由基本的政治伦理决定的。要知道,政府自己并不创造财富,每一分钱都来自社会公众,或来自公共财政,或者是非税收入。即便是各种罚款、收费或政府性基金收入等非税收入,也是向公众收取或者出让公共资源获得的,都是公众的钱,这些钱如何花、花得是否合理,理应向公众汇报。

  而通过财政预决算,不仅可以看出政府的收支情况,也能反映政府的服务理念和施政方向。从政府的钱投向哪里,就可以看出地方和部门都做了哪些事情,分别花了多少钱,进而可以看出这些钱花得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目前,政府和公共部门要公开预决算已成共识,“公开是常态,不公开例外”的基本原则也已深入人心。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部门和地方仍把预算公开当成负担和任务,公开内容粗疏、公开形式枯燥、公开渠道单一覆盖有限。这显然不行,因此需要具体细则和操作规范。

  操作规程要解决的,就是预决算公开如何让公众“找得着、看得懂、能监督”。事实上,公开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通过预决算公开来监督政府收支,让政府施政行为看得见、能监督。

  道理其实简单,以部门人员开支为例,这是一个大项目,包含的具体科目还有很多,看似实现了“精细化”,但实际上很粗疏落后,很多人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的工资、奖金各是多少,自然也很难以此对开支进行监督、评价。因此,媒体和公众紧盯政府账本,对财务公开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公共预算监督的必然要求。预算公开也没有回头路,公开得越多越细,公众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此,政府部门不应视为负担,而应把其转化为推进透明政府、赢得公众支持的动力。

  这些年,我们的预决算公开水平逐年提高,但与香港等地区具体到一顿饭、一把椅子的公开力度相比,仍有很大进步空间。对此,有关地方和部门要见贤思齐,不能知难而退,视为畏途。

标签: 公开;人员经费;预算;科目;地方政府部门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