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百村故事③丨一代名儒史伯璿——平阳钱仓村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陈骋 责任编辑
张韬
2017年03月10日 07:36:28
钱仓村隶属于平阳县钱仓社区,北靠凤山,东南濒临鳌江,是浙闽陆路交通要道,全村4000余人。钱仓晋时已成村落,五代时期成为集镇,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风景秀丽的平阳县钱仓村,是元代著名学者史伯璿的出生地。史伯璿(1299-1354),字文玑,自号牖岩,一生精研朱熹理学。明末清初浙东学派创始人黄宗羲,推崇其学术,把他列入了《宋元学案》。史伯璿出身贫困,早年并没有钱上学。直到二十三岁,他才开始用功读书。学有所成时,便隐居家乡青华山教书著书,一辈子几乎未曾走出过平阳。他的诗文集为《牖岩丛稿》,后来不幸散落。经后人重新搜集整理,重新编辑,取名为《青华集》。
史伯璿主要研究宋朝大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他把宋、元间各家研究《集注》有误之处一一加以辨析,历时三十年,著成《四书管窥》。书成后,其成就受到学者肯定和广泛关注。元代著名诗人陈高作序,说他“笃信坚守”朱熹宗旨,有功于朱子。明代学者杨士奇的《东里集》、清代学者朱彝尊的《经义考》都把此书加以著录。明朝《四书大全》、《性理大全》、《永乐大典》都引用了此书。
他还著有一本《管窥外篇》,对天文、地理、历算、田制等都有很深的研究。尤其是对月食之成因,继承了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暗虚”说,提出了“地影”说。这个观点,到了两百多年后的明万历年间,才由欧洲传教士传入我国。
《四书集注》
史伯璿读圣贤书,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除了关心“天上”,也关怀“地上”。他对钱仓兴修水利的事就特别关注,这也是朱熹理学精神在事功上的表现。他写了《上河埭记》《作上河埭疏》等好几篇策论,对水利之事论述详细。到了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县令何子祥参考史伯璿的遗策,自钱仓至埭头开新渠,引梅溪水汇入小南塘河,灌溉了小南平原七万余亩的农田,使瘠土成了沃壤。
明、清以来,史伯璿受到历任县令、学者的表彰。明代平阳知县王约在钱仓史氏故居前建伯璿祠,并在县城南门外立了“东海真儒”的牌坊。清中叶平阳学者叶嘉棆写了《史牖岩先生祠堂记》的纪念文章,著名诗人张綦毋在《重题史先生祠》诗中称赞他为“千秋业就名山隐。”
钱仓山动静石摩崖石刻
上世纪八十年代,史伯璿墓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刚好是史伯璿逝世660周年。在政府和村民的努力下,史伯璿陵园重新修缮,面貌焕然一新。修建者请全国著名书法家马亦钊先生题写了亭名“文玑亭”,并撰就楹联“自古齐名誉林史,从今并世挹芬芳”,高度肯定了先贤的功德成就。
薪尽火传,史伯璿先生的影响与日俱增,他给一代又一代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其精神必将发扬光大,传之弥远。
标签: 朱熹;学者;县令;著名诗人;理学;著名书法家;月食;传教士;纪念文章;陆路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