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大咖”在首届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上分享了哪些干货?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记者 吴晔 责任编辑
吴晔
2017年04月17日 19:32:53
首届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在杭州隆重召开,论坛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与展望”主题。
4月15日,由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和浙江财经大学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在杭州隆重召开,论坛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与展望”主题,邀请多位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国内财经高校学者,以及实业界代表,齐聚一堂畅聊新形势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被誉为中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分别作了主旨演讲,满满的干货,激发出思想碰撞的火花。
刘世锦:中国经济已经非常接近底部,或者说已经开始回升。
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刘世锦,长期致力于经济理论和政治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企业改革、经济制度变迁、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和政策领域,两次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
在演讲中,刘世锦对中国经济总体现状的发展趋势作了判断,认为中国经济已经非常接近底部,或者说已经开始回升。
需求侧方面,基础设施都已经落地;供给侧方面,去产能已经取得相当大的进展,但是触底是一个“转型再平衡”的复杂过程。要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房地产市场预期管理中起到主导性积极作用,城市结构应由过去资源的单一核心聚集结构转向新型的网络结构。
他还认为,中国经济可能将是大L型加若干小的W型,不会斜坡式持续下降,将稳定在一个新的增长平台上。
陈东琪: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刺激下,自2010年二季度以来的经济下行趋势已终止,目前出现经济复苏。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两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陈东琪长期致力于政府行为和公共政策、短期均衡与长期战略等领域的研究。
陈东琪从长期角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作了深入阐述。
他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刺激下,终止了自2010年二季度以来的经济下行趋势,目前已经出现经济复苏。不过,陈东琪认为复苏的基础比较脆弱,接下来要按照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促进经济在创新中复苏,实现复苏的真正动力是在新型领域、新型经济、新型产业,特别是新老产业内部的创新动力。
政府应对低端的传统行业要多做减法,优质产能和有竞争力的产品和行业要多做加法,以此来推动经济复苏,真正走到创新驱动的路上去,也有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张晓山:政府应在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这两个重点领域充分发挥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张晓山,主要从事农村发展,农村组织与制度、合作经济理论和实践等领域研究,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张晓山认为,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和改革相关政策,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地引导农民进行结构性调整。政府应该在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这两个重点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在这两个领域大有作为、有所作为,从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具体来看,推动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局部的过剩问题,同时要确保粮食产能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
张晓山认为,长期实行的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制度已难以为继,农地三权分置并行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预期目标与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产生矛盾。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缩短改革阵痛期,降低农民承担的改革成本,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标签: 孙冶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