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理论新视野丨逐步走向中国生态文明新时代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宇文利    责任编辑 逯海涛
2017年12月02日 11:03:44

更多

正是在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思考和战略部署指引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才逐步树立并落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更好地坚持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生态观念、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逐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也正逐步变为现实。

  原标题:【十九大·理论新视野】逐步走向中国生态文明新时代

1.jpg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他从哲学思维看待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中思想认识与行为实践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剖析了人和自然、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重点解析了人与自然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因素,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出发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命题。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从时代观的角度定义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提出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任务。他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到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体系中,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他在致201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贺信中提出了对生态文明新时代和美丽中国梦想的构思,强调“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鉴于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的紧迫性,特别是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滞后性,习近平指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越晚越被动。那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发展,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可见,生态环境的保护乃至生态文明建设的命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极端紧迫的时代性命题,而生态文明新时代命题的提出,则无疑勾画了一幅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点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伴随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建好美丽中国和美好家园随即也揭开了序幕。

  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习近平非常重视生态文化的建设,并把生态文化理念巧妙地转变成为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状态特别是经济建设的现实理论。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他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角度看待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问题,既强调矛盾和统一,又关注过程和结果。他很形象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两座山”问题,即“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他强调:“这‘两座山’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体现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中,体现出不同地方发展导向的不同、生产力布局的不同、政绩考核的不同、财政政策的不同。”

  在浙江主持工作之时,习近平同志提出生态文化的命题,视之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实现思想观念变革的前提。他指出:“在现实生活中违法排污、违规建筑、乱砍乱伐、乱掘乱挖、乱捕滥杀等无视生态规律的行为还时有发生,究其深层原因是我们还缺乏深厚的生态文化。因此,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为此,他在浙江提出生态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号召治理社会生态病,提倡保护西湖生态文化,主张利用传承并发扬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名胜和生态文明景点的文化内涵,号召在城市的开发和建设中要努力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可以认为,生态文化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理念和核心灵魂。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文化给人指示前进的方向,文化给人提供精神的营养,文化教人正确地对待自身和外部世界。作为一种发展目标,生态文明蕴含了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愿景和发展期许,但这种愿景和期许的实现,还有赖于从一种可以扎根和落地的生态文化做起。可以认为,从生态文化角度审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正是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命题。当然,生态文化建设是长期的,往往体现为一种反映社会人文状况的“柔性建设”,不易见成效也难于快出成绩。但毫无疑问,只有生态文化这个根本问题得到了解决,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获得长期稳固的基础和条件。

  三条生态经济发展思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要的议题是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习近平坚持辩证科学发展的思想,提出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双赢。他强调:“经济发展不单纯是速度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着全面的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要落实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并不等于不发展,不等于停步不前。在他看来,关键是要在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是节约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沿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思路,习近平提出了三条建设生态经济的思路: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他指出:“高效生态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所谓高效,就是要体现发展农业能够使农民致富的要求;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提供绿色安全农产品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高效生态农业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征,无疑是其生态文明思想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具体体现。二是用循环经济支撑新型工业化之路。他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载体,也是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出于对资源有限性与发展需求性、环境承载量与群众生活质量之间矛盾的现实考量,习近平提出要在发展循环经济上下功夫,努力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上出实招、硬招和高招,从观念转变、政策引导、实践机制、保障体系和操作步骤上推进,“形成企业间生产代谢和共生关系的生态产业链,在典型示范中引导公众参与建立循环型社会”。三是因地制宜地提出要发展旅游经济、打造旅游精品,突出“诗画江南、山水浙江”的主题。习近平称旅游经济为“无烟经济”,视之为生态经济的主要内容。他指出:“这些年来一些地方由于无序开发、盲目发展,造成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害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生态资源、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就会恶化。”因此,要按照“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原则,把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利用好,更要保护好,走资源节约、生态平衡、集约发展的道路。

  总的来说,习近平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是集中而突出的,他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理论也是系统而全面的。正是由于他具备了比较扎实的思考基础和实践基础,在他的领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才取得了卓著的成绩,生态文明保护和生态经济建设才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不仅使过去一度出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局面恶化的危机得到了遏制,而且开拓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和新时代。显而易见,这一切状况的出现,与习近平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协调、统筹发展的思想和战略部署分不开。习近平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正是在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思考和战略部署指引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才逐步树立并落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更好地坚持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生态观念、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逐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也正逐步变为现实。

  (作者宇文利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与国际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标签: 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化;习近平;自然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rdht/201712/W02017120235142831368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