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丨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及实践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刘须宽 责任编辑
钱振霄
2018年01月25日 08:33:10
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环境需求,破解环境不平衡、生态建设不充分难题,是民之所盼、国之重任。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可被视为新时代中国着手千年大计建设美丽中国的起始点。
一、美丽中国不能搞生态透支,生态修复、补偿建设必须按下“快进键”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将“美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标志之一,意义非同寻常。爱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要求,在新时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天蓝、气净、水清、土肥、山绿。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一定会在环境质量、环境平衡和环境充分发展上提出更高要求。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白居易的诗句“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来比拟雾霾。前些年,“为金山银山可以暂时牺牲绿水青山”“为了我的金山银山,不顾你的绿水青山”等教训已经足够深刻,用牺牲健康去换取物质财富,注定是得不偿失的。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决向污染宣战,答好新时代美丽中国“考卷”,绘就新时代美丽中国“画卷”。“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人民渴望新生,环境亦是民生。环保攻坚战必须按下“快进键”,沙漠变绿洲、臭水化清泉、蓝天绘幸福、净水能深流、生态更长青,一定是在艰苦卓绝的努力治理、修复之后才可能出现。
二、“既要温饱更要环保”,必须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屏障
环境治理要立军令状,要立行立改,不能把雾霾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2014年3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遏制住全国地下水污染加剧状况,要像“大气十条”那样,拿出几条硬措施。必须用倒逼措施,顺势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物质供给缺乏的情况下,“盼温饱”比“盼环保”更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价值判断,因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盼温饱”实现之后,“盼环保”就更显紧迫。“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意味着对美好环境、美丽家园、美丽中国的需求,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物质产品分配和利益结构的调整,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需求与积累的关系、需求质量与需求模式的变化。
“环境的卡夫丁峡谷”就是指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困难和挑战。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十九大描绘了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发展蓝图。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非易事。在绿色家园保卫战中,背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能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不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绿色发展的“卡夫丁峡谷”不仅难以跨越,还会进一步加剧。唯有坚持绿色发展,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才能走出困境。
三、浙江要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走在前列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的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应该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大棋局中率先垂范。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非拿出大力气补齐不可。大地是公平的,深爱大地,大地必有回响。生态修复,来不得半点虚假,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生态修复效果也玩不了障眼法,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划定生态红线、城市开发边线,守住生态底线。作为先行先试、敢为天下先的浙江人,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必须狠抓生态文明建设,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绿色是中国新旧发展模式交替的分水岭,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是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富生机的价值底板。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财富福利之后,生态福利需求必将再上层楼,浙江应该未雨绸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习近平同志倡导的“美丽中国”思想一脉相承。建设山水城市、打造绿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是不是绿色发展,能不能建成美丽家园,关键在于能否不断提升环境的承载能力,理顺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爱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环境需求。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民只有一个家园,打响美丽中国建设攻坚战,为建设美丽世界提供中国方案。浙江作为沿海省份,保护好江河湖海,经营好滩涂养殖,合理地开展海洋探采,责无旁贷。聚焦于环境质量提升,着力于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协同强化大气、水、土壤、山林的污染防治。瞄准2030年碳排放峰值做文章,结合流域防治、地下水治理、生态考核制度、环境损害终身追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碳排放交易制度、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中水循环利用补贴制度,实现生态保护时空统一、规划统一,整体推进。
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环境需求,破解环境不平衡、生态建设不充分难题,是民之所盼、国之重任。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增加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新表述,意味着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更进一步,更严一尺。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离不开美丽生态的融入,生态之绿也会着色清明、清廉和清正的政治生态;生态之绿,也会浸染“亲、清”二字的经济生态和金融生态;生态之绿,也会助力净化荧屏生态;生态之绿,也必然会融入生机盎然的社会生态。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标签: 制度;温饱;环保;屏障;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生态文明;生态;习近平;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