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人文新说 正文
    
百万留学生不归考验中国人才战略
2009年07月23日 08:26:19 来源: 新华网  [进入论坛] 

  据媒体报道,截至2008年,中国已经派出接近140万留学生,居世界之最。目前,留学生累积总数达到150万人。但去年的数据显示,归国留学人员却只有39万。这说明已经有超过百万的留学生滞留海外。

  根据以上数据,能不能得出中国已是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大国”,并进而危及民族未来,尚需要慎重分析。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从科研机构用人机制,到科研环境和薪酬标准,国内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一定差距,企业机构同样也缺乏引力。与此相反,发达国家不仅能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而且还加大了对中国人才的吸引力度,在移民政策方面制定了很多优惠措施。如此外“拉”内“推”的双重作用,使这种滞留愈演愈烈。直到今年,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高三年级,更爆出“空巢”现象。而“空巢”的原因,又与国内高校吸引力不如国外高校有关。

  留学生人数的增加,确实让那些留学目的地国家赚了银子。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每个非欧盟国家留学生平均每年带来的效益是2.4万英镑;加拿大则收获2.5万加元。如果留学生一旦滞留不归,此前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就打了水漂,教育投资无法直接回报本国。若以每人为外国贡献2万美元计算,中国仅留学一项,每年就超过百亿美元。

  但如今国际交往频繁,人才交流日盛,利弊相随,也未必全是坏处。其一,学生报考国外高校,就说明我们的高校存在不足,这有利于警醒我们比学先进、迎头赶上,免得夜郎自大孤芳自赏;其二,大学生目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向外分流,有可能减轻国内就业压力;其三,海外留学生数量增多,必然带来新鲜空气,有利于中外交流、东西互补,而炎黄子孙亲赴海外体验生存,远比走马观花来得深刻,更比坐井观天经多见广。同时,大学生求学之余,可以将中国元素遍洒海外,有利于推介中国。何况这种民间交往,远比官方更易深入、更加真实。这些好处对于促进我国的发展同样有着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样说,当然不是放任不管,任凭人才流失,而是要面对现实,扎扎实实自我完善。现在早已不是闭关锁国的年代,地球正日益成为一个“村子”,我们的人才战略也要与时俱进。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亘古不变的原理。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只是眼睛向外,而不善待国内人才,总是发生埋没人才、排挤人才的现象,凭什么引凤来仪啊?汉高祖刘邦赢得天下,可统帅军马、冲锋陷阵,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原来也外来户,并且差点离他而去。导弹之父钱学森,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任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火箭研究,新中国建国后,不也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人才只能吸引,不能绑架。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

  “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是我们在对待人才问题时常说的话。这里面的道理很深刻,也很全面。只要我们面对全球人才竞争的激烈形势,坚持正确的战略,采取有效的方法,创造更多人才发展的机会,不仅中国更多学有所成、有心报国的优秀留学生会愿意回国服务,而且更多其他国家的人才也会愿意来到中国这片热土寻找实现自身价值的良机。


浙江潮评论     [发表评论]  



[259362]用户名: ip地址:[119.184.148.*] 时间:2009-07-25 14:41

  从娃娃抓爱国教育


[258721]用户名: ip地址:[125.107.208.*] 时间:2009-07-24 19:50

  国内大学生就业难,谁还愿意回到国内呢?


[258538]用户名:qqq ip地址:[221.223.109.*] 时间:2009-07-24 17:25

  以前出去的是人才,学成报国;现在出去的多是倚仗着家中有钱或是有权的纨绔子弟(这些人在国内连大学都考不上),你想他们心中还有多少祖国和人民?


[258053]用户名:高耸入云 ip地址:[120.10.195.*] 时间:2009-07-24 10:20

  国人不重视人才啊


我来说两句:
网友评论 4 条,查看全部 昵称: 输入答案:
相关评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浙江潮视点 更多
·观潮者:洋快餐,出了问题还屹立不倒?
·观潮者:洋快餐,出了问题还屹立不倒?
·给拉"许三多"们下水者来一个"截击"
·“最美妈妈”需要爱的接力
·一位爱心妈妈与一座城市的“对话”
·让乘客盖脏毛毯,航空公司难辞其咎
·官员不剪彩,庆典更精彩
·“财迷哥”之于“啃老族”的镜鉴价值
·走不走都收费的公路太霸道
·伪装的奔驰警车“为了”啥“工作”
浙媒发言更多
·乳业新国标,越来越像“和稀泥”
·雨太大还是水太深
·怎样看刁民
·“绿房子”,千万别再“搭错车”
·街道领导,为何说不得
·假本田真奔驰,假回应真狡辩
·如此祭孔,太功利
·公开“三公”,诸部门还在等什么
·“社会共识”何处寻
·“感谢祖国”的两个逻辑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