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人文新说 正文
    
奥数、职称和诺贝尔奖
2009年10月14日 14:53:04 来源: 东方网  [进入论坛] 

  小女从小学升入初中时,上海已经取消了“小升初”统考。那年,我们领着女儿从这家中学到那家中学“赶考”,火爆的场面,已不能用热闹两字形容。有家中学的“绘画”班,招40多人,报名者400多。只因教育局明令不得考试,报考者被一一叫进教室单独“谈话”。谈话的内容,是做几道数学题英文题,数学题的难度以奥数为准。据小女一个同学的家长说,他们班里一个被班主任评价为“不聪明但很刻苦”的同学,因为“蒙对了一道奥数题”,幸运地被一家市重点中学录取。

  奥数的声名狼藉,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但是,它就像江南人常吃的油炸臭豆腐,仍然是很多中学招生的一把重要标尺。

  我的一位学长在一所大学里任教,职称是副教授。校方要求,职称在讲师以上的教师,每年都必须在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每年都要有新的科研成果问世,否则就不能通过考核。讲师升副教授,副教授升教授,还必须有著作出版。这位学长写不出那么多论文(写了也没地方发表),只能以多上课来弥补,教授是不指望升了。这就是当今众多高校教师的生存境况。

  我的一个学弟前几年从日本学成归国,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曾被聘为长江学者。这两年他用自己的专利技术开了公司当了老板,常常为资金周转焦头烂额。

  以中国的幅员之辽阔、人口之众多、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总不乏富有聪明才智、能创新发明的人,为什么对中国人来说,科研和文学方面的诺贝尔奖,总是遥不可及呢?大约,中国的聪明人,小时候都忙着做奥数题,为了进示范性初中高中;进得大学教书研究,又必须为职称耗尽心力;如此蝇营狗苟忙忙碌碌,还能出多少可以造福人类的科学成果?

  前几天,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又颁布了,国人的失望依旧,借华裔自慰的况味依然。一片惋惜声酸葡萄声和愤愤不平声之中,也有清醒的声音。江曾培先生发表的《诺奖的“姗姗来迟”》(见2009年10月9日“东方时评”),就清楚地指出了诺贝尔奖的特质:“老年的获奖,正是对最富创造力的中青年时期业绩的肯定与褒扬。那种在科研中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汲汲于各种奖劢,醉心做表面文章,不下苦功,不求实绩,大做''''诗外工夫''''的人,可从诺奖评选的不急不躁、''''姗姗来迟''''中得到启示,要取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需要沉下心来,作踏踏实实的努力,作长期不懈的努力。”

  再听听今年获奖的华裔科学家高锟是怎么看待学问的:“应该学习如何集中,懂一样东西,专心认识,深入思维,不但能够专注于一种学问,亦会拉高对其它知识的认识能力,事事都能看得深入一点。”

  高锟童年时对化学最有兴趣,曾尝试自制炸弹;少年时,他还制造过灭火筒、焰火、烟花和晒相纸,迷过无线电,装成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

  1966年,成为科学家的高锟提出光导纤维的设想,四处寻找没有杂质的玻璃,曾被许多人嘲笑为“疯子”。后来,他终于发明出石英玻璃,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导纤维。以往的四十年,光导纤维大大促进了资讯世界的发展及进步。

  倘若要少年高锟去学奥数,一定不成问题;要成年高锟发表论文,也不在话下;设若逼他去争硕士点博士点,要他去报项目、批资金、拉赞助,一定会败下阵来。高锟这样的科学家,实在太不善于“在科研中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汲汲于各种奖劢,醉心做表面文章……大做''''诗外工夫''''。”

  如果我们的学生都成了做题高手和应试机器,高考录取率倒是会直线上升,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只能早早地被淘汰出局;如果我们的大多数学人都把上面那些“诗外工夫”玩得十分娴熟,中国人与科学和文学方面的诺奖无缘,也就没什么好奇怪了。


浙江潮评论



相关评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浙江潮视点 更多
·观潮者:洋快餐,出了问题还屹立不倒?
·观潮者:洋快餐,出了问题还屹立不倒?
·给拉"许三多"们下水者来一个"截击"
·“最美妈妈”需要爱的接力
·一位爱心妈妈与一座城市的“对话”
·让乘客盖脏毛毯,航空公司难辞其咎
·官员不剪彩,庆典更精彩
·“财迷哥”之于“啃老族”的镜鉴价值
·走不走都收费的公路太霸道
·伪装的奔驰警车“为了”啥“工作”
浙媒发言更多
·乳业新国标,越来越像“和稀泥”
·雨太大还是水太深
·怎样看刁民
·“绿房子”,千万别再“搭错车”
·街道领导,为何说不得
·假本田真奔驰,假回应真狡辩
·如此祭孔,太功利
·公开“三公”,诸部门还在等什么
·“社会共识”何处寻
·“感谢祖国”的两个逻辑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