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民生杂谈 正文
    
用“延迟退休”应对老龄化合理吗
2010年09月15日 14:55:57 来源:新华网

  国新办10日发布《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称,2035年,我国2名纳税人供养1名养老金领取者。人社部官员表示,对是否延长退休年龄还在研究,需综合考虑人口结构和就业情况。(9月14日新华网)

  现在,很多人建议通过“延迟退休”来应对老龄化,但笔者认为,用“延迟退休”应对老龄化的作用不容高估,未必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当下,中国应对老龄化最大的挑战在于“未富先老”。一是老年人口急剧增加,导致人口代际赡养的压力加大;二是养老保险基金长期亏空,目前全国养老基金“空账”已达1.3万亿元,基金支付压力加大;三是养老待遇差异明显,还有大量人口未纳入保障或保障水平很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也非一日之功。通过“延迟退休”,固然可以达到减缓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顺应一些职业“越老越吃香”的特点,但这只是理想状态,如果处理不好,还可能造成一系列新的问题。首先,我国就业压力依然巨大,延迟退休很可能加重一些人的就业困难;其次,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不利于就业人口收入的正常增长,反过来还会加重社保的负担;再者,进入老年的人口也未必全都愿意继续就业。

  养老保险作为政府提供的服务,理论上应当是全民尽保、人人皆有,但客观来讲,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这种保障,富裕阶层很可能也参加养老保险,但他们并不依靠养老金保障生活。况且,寄望于政府来承担全体国民的养老重担是不现实的。而且越是大包大揽,越是将养老的希望寄托在养老保险上,政府提供养老保障的担子越重,问题越难解决。实现全民的养老保障,政府应当坚守“保基本”的原则,侧重于向弱势群体提供保障,而把提供更高水平养老保障的任务交给社会。

  事实上,收入分配领域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如果能够实现,多数国民对于“保基本”的养老保险的需求将会有所下降,更多人将通过充裕的个人财产收入实现养老保障,而不必全都依靠政府的养老保险。

  因此,除了鼓励民间创富并藏富于民之外,政府层面应对老龄化的方略,在于从根本上变革养老保险制度,做更有创造性的制度设计。今年年初,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撰文提出社保缴费改为社保税,就是一种大胆的制度创新,这种设计的好处显而易见:既消除了基金保值增值的风险和压力,也可以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减少行政成本和中间环节。此外,实现社保费改税后,令各级政府纠结的做实个人账户与纠结广大参保人的异地转接问题,也将一一解决。最近,也有专家也提出国企分红充实社保的建议,相信有了国企资金补充,社保费改税将为应对老龄化抢占更加有利的制度高点。

  相比之下,要应对老龄化这样一个宏大命题,“延迟退休”不过是权宜之计。它既改变不了中国的老龄化人口结构,也不能改善现有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之处。因此,延迟退休并非应对老龄化的良药,更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推行这一政策。



相关评论
浙江潮视点 更多
·观潮者:洋快餐,出了问题还屹立不倒?
·观潮者:洋快餐,出了问题还屹立不倒?
·给拉"许三多"们下水者来一个"截击"
·“最美妈妈”需要爱的接力
·一位爱心妈妈与一座城市的“对话”
·让乘客盖脏毛毯,航空公司难辞其咎
·官员不剪彩,庆典更精彩
·“财迷哥”之于“啃老族”的镜鉴价值
·走不走都收费的公路太霸道
·伪装的奔驰警车“为了”啥“工作”
浙媒发言更多
·乳业新国标,越来越像“和稀泥”
·雨太大还是水太深
·怎样看刁民
·“绿房子”,千万别再“搭错车”
·街道领导,为何说不得
·假本田真奔驰,假回应真狡辩
·如此祭孔,太功利
·公开“三公”,诸部门还在等什么
·“社会共识”何处寻
·“感谢祖国”的两个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