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时政点评 正文
    
年末盘点,有多少监督成了“烂尾楼”?
2010年12月27日 15:56:26 来源:羊城晚报

  12月23日,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回访2010年一批舆论监督案例,发现当初曝光的不少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另有媒体质疑:在一些网络热点中,“是什么让探求和接近真相的过程总是戛然而止?”;网友“秀才江湖”的一篇帖文,在网上疯传:《2010年遭中国网民强烈抗议的10大不了了之事件》。(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

  每到年末,各类盘点风生水起,令人眼花缭乱。盘点是梳理,是回顾,是汲取力量,以便整装待发,也是吸取教训,做到心中有数。在形形色色的盘点中,有一类盘点值得激赏,这就是对舆论监督成效的盘点。毋庸讳言,2010年,各类典型事件层出不穷,令人难忘,所谓围观改变中国,舆论监督、媒体报道,也在推动着社会进步。

  回眸2010年,有多少典型事件被舆论监督?有多少监督成为了“烂尾楼”?基于此,媒体对其中部分案例进行追踪回访,大有必要。

  一方面我们固然看到了令人欣慰的好消息,比如,杭州西湖景区环湖一带许多名胜古建摇身成高档“会所”,该现象被媒体报道后,当地有关部门取消了最低消费,人们可自由出入古宅。相关部门表示,今后若发现经营企业违反规定,绝不姑息……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令人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比如“电梯更新费”仍在粗暴地收取,广州的违建别墅,依旧“合法”……

  媒体监督了,违规事件并未如人们所愿,朝良性轨道上奔驰,而是依然如故,这显然是舆论监督的失败,令人心痛且黯然。那么,在媒体进行凌厉的监督之后,众口哓哓,社会各界业已广泛介入,这些违规事件为何仍不改观,从今年拖到明年,甚至并无整改和接受批评的迹象?笔者认为,其中不外乎两大原因:

  其一,蔑视舆论监督。我行我素的背后,是因为当事人或相关部门心中有底气。媒体即便报道,又能如何?公众即便抨击,又能如何?“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舆论并不能把他们怎么样,特别是该违规事件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利益勾连,有权势官员在为其撑腰,所以用不着整改。

  其二,奉行“拖”字诀,对媒体监督的“规律”很熟稔。中国这么大,每天发生的典型事件那么多,媒体追求新闻性,不可能一直就一件违规事件抓住不放,当媒体追逐了其他新的典型事件之后,就会忘记此起,这正是不少当事人的如意算盘。比如,发生在广西北海的一次强拆中,就有官员赤裸裸地告诉被拆迁户:“出了人命,最多网上热闹十几天就过去了,对我们没什么影响。”

  当然,还有一类现象必须一提,有时尽管监督有了实效,但出现了“临时工化”。如果不真正问责主要官员,放任当事人将借口推到“临时工”身上,这样的监督“实效”也不值得推崇。

  舆论监督不能成为“烂尾楼”,否则监督的价值就会被架空。媒体不妨多一些回访,必要时进行二次监督、多次监督,不达目的不罢休,公众也应该同仇敌忾,不能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化关注的力度。



相关评论
浙江潮视点 更多
·观潮者:洋快餐,出了问题还屹立不倒?
·观潮者:洋快餐,出了问题还屹立不倒?
·给拉"许三多"们下水者来一个"截击"
·“最美妈妈”需要爱的接力
·一位爱心妈妈与一座城市的“对话”
·让乘客盖脏毛毯,航空公司难辞其咎
·官员不剪彩,庆典更精彩
·“财迷哥”之于“啃老族”的镜鉴价值
·走不走都收费的公路太霸道
·伪装的奔驰警车“为了”啥“工作”
浙媒发言更多
·乳业新国标,越来越像“和稀泥”
·雨太大还是水太深
·怎样看刁民
·“绿房子”,千万别再“搭错车”
·街道领导,为何说不得
·假本田真奔驰,假回应真狡辩
·如此祭孔,太功利
·公开“三公”,诸部门还在等什么
·“社会共识”何处寻
·“感谢祖国”的两个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