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社会新语 正文
    
树叶引发的水患
2011年07月07日 10:26:28 来源: 人民日报

  前不久,天降暴雨,水漫京城,交通大瘫痪。邻居下班后,花了6个小时才回到家,他疑惑:“气象部门提前一天预警了,政府应急预案也提早公布了,城市管网也已整改了,怎么还是逢雨必淹,淹得还这么厉害?”

  邻居的疑惑相当有代表性。经历了一年又一年的雨季内涝,像北京丰益桥、公益西桥、莲花桥……这些逢雨必淹的积水点,不用政府公布,北京市民都能倒背如流。而且当日北京的降水强度虽超过57毫米/小时,但并非历史上没有经历过。根据气象记录,2004年7月10日、2007年8月1日、2010年8月21日……北京城区的降雨强度都高于80毫米/小时。

  既有预警、备案,也有多年的内涝教训,为何还会重蹈覆辙?从防汛办工作人员对市领导的回答中可见一斑。“每年第一场雨都容易堵,因为可能有一些树叶之类的,会堵住下水道。”降雨结束后,凉水河、通惠河、清河出现大量的树叶、垃圾,也证实了这种说法。

  天气是已经预报的,垃圾树叶堵塞管道也已预见到,只是没有人提前到场处理,也没有人监督处理结果罢了。

  细节决定成败。不可否认,北京逢雨必淹,确与城市排水管线规划不合理、设计标准低等历史遗留问题有关,但排水管线被占用、封堵等日常问题的管理不足也是重要原因。换言之,在雨季防洪排涝中,可怕的不是号称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强降雨,而是管理者对类似垃圾树叶这种“致命”细节的熟视无睹!

  管理者忽视细节,无外乎两种可能。一是怕麻烦,偷懒所致。认为年年下雨年年涝,即便今年清理了树叶垃圾,恐怕也难免城市积水,索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殊不知,雨前省了小麻烦,雨后惹了大麻烦。二是盲目自信,觉得树叶垃圾难掀风波,却忘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种管理行为的背后都是对百姓疾苦的冷漠和对城市痼疾的麻木。

  沿袭这种陈旧管理理念与粗放管理模式,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以及政府公信力的降低都是难以估量的。

  许多看似复杂的城市管理问题,如果注重精细管理完全能得以破解。我国1/3的城市遭遇垃圾围城,反观日本东京,由于实行精细化垃圾管理,仅在1989年至2004年间就少产生垃圾700多万吨,直接节省处理费用76亿美金;我国大中型城市交通拥堵与日俱增,反观新加坡,由于实行精细化交通管理,即便是早高峰时段,主干路上的车速也能达到每小时近30公里。

  其实,精细管理的过程虽然耗时、操心、费力,但往往能将包袱变成财富,可谓一举多得。作为缺水型城市,北京已连续12年干旱并在这个夏天遭遇日供水极限,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标准1/10。如果城市管理者精细规划,将暴雨收集并循环利用,不仅能减轻排水压力,还能增强供水能力。

  所幸的是,这个雨季才刚刚来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愿下一个雨天,不会再有“树叶引发的水患”。


浙江潮评论




转发到: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浙江在线微博网


相关评论
浙江潮视点 更多
·观潮者:洋快餐,出了问题还屹立不倒?
·观潮者:洋快餐,出了问题还屹立不倒?
·给拉"许三多"们下水者来一个"截击"
·“最美妈妈”需要爱的接力
·一位爱心妈妈与一座城市的“对话”
·让乘客盖脏毛毯,航空公司难辞其咎
·官员不剪彩,庆典更精彩
·“财迷哥”之于“啃老族”的镜鉴价值
·走不走都收费的公路太霸道
·伪装的奔驰警车“为了”啥“工作”
浙媒发言更多
·乳业新国标,越来越像“和稀泥”
·雨太大还是水太深
·怎样看刁民
·“绿房子”,千万别再“搭错车”
·街道领导,为何说不得
·假本田真奔驰,假回应真狡辩
·如此祭孔,太功利
·公开“三公”,诸部门还在等什么
·“社会共识”何处寻
·“感谢祖国”的两个逻辑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