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社会新语 正文
    
善款使用应让捐赠者有持续知情权
2011年07月11日 12:31:25 来源: 新民晚报

  据南方媒体报道,前香港人大代表吴康民1996年曾捐20万元人民币,在广州增城兴建一所小学。数月前他获知这所小学已变成皮革厂。吴康民亲身赴增城考察后发现,昔日操场变成了简陋仓库,他由此质疑当地官员通过转租图利。目前,当地政府还未给予正式回复。

  一个理性的公益捐赠者,会对其慈善捐赠行为进行持续关注,因为他希望看到自己的捐赠能够不断传递温暖,这本身就是成熟慈善文化的体现。然而,作为捐款人,吴康民对自己捐办的希望小学被用来转租谋利毫不知情,这种情况自然会严重伤害他的公益热情,而且,这本身也有悖于当初双方的约定,应该由相关组织承担责任。

  像吴康民这样失去对善款使用知情权的捐赠者,在现实中还有很多。最近一段时间,郭美美事件将红十字会抛到风口浪尖上,其中商业系统红十字会更是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而此前商业红十字会会长王树培就回应称,他们账目10年无人审计。这意味着相关善款使用情况缺乏起码的透明度,这种处于封闭状态下的慈善机构,自然容易让人怀疑其中会生长出种种“寄生虫”。

  “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曾这样说。善款使用只有让捐赠者享有持续知情权,慈善捐赠才能获得“源头活水”,吸引公众将钱物不断投置其中。问题是,现在慈善公益机构透明性很低,民政部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报告显示,“有九成公众对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度不满”“全国仅有25%的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度较高”“在信息透明度中,财务信息透明指数明显偏低”“有42%的慈善组织没有制定慈善信息披露办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吴康民的遭遇,不会只是孤例。

  郭美美事件引发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吴康民个人捐赠遭遇尴尬,这些事实都表明,当前整体公益慈善组织系统的监管运行存在严重问题。不论是公共舆论,还是像吴康民这样的个体捐赠者,对公益慈善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穷追不舍”,都是为了形成一种倒逼效应,来真正健全对慈善机构的制度监管,使善款的募集、管理、使用、增值等环节处于公开透明的状态,改变捐赠人长期失去善款使用知情权的积弊。

  当公益慈善机构处于公信力危机状态,公众必然会重建自己的慈善文化心态,走出过去那种盲目捐赠的状况。此时,就必须真正确立公众作为慈善主体的意识,只有厘清权力与公众在慈善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才能让公益慈善事业走出信任危机,让捐赠人拥有对善款使用的持续知情权。


浙江潮评论




转发到: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浙江在线微博网


相关评论
浙江潮视点 更多
·观潮者:洋快餐,出了问题还屹立不倒?
·观潮者:洋快餐,出了问题还屹立不倒?
·给拉"许三多"们下水者来一个"截击"
·“最美妈妈”需要爱的接力
·一位爱心妈妈与一座城市的“对话”
·让乘客盖脏毛毯,航空公司难辞其咎
·官员不剪彩,庆典更精彩
·“财迷哥”之于“啃老族”的镜鉴价值
·走不走都收费的公路太霸道
·伪装的奔驰警车“为了”啥“工作”
浙媒发言更多
·乳业新国标,越来越像“和稀泥”
·雨太大还是水太深
·怎样看刁民
·“绿房子”,千万别再“搭错车”
·街道领导,为何说不得
·假本田真奔驰,假回应真狡辩
·如此祭孔,太功利
·公开“三公”,诸部门还在等什么
·“社会共识”何处寻
·“感谢祖国”的两个逻辑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