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互联网+”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驱动作用
来源: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查志强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1月22日 13:04:12
浙江信息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借助互联网革命锁定产业价值链的颠覆性重构破解产业低端循环的路径,尽快实现发展引擎的换代升级。强化“互联网+”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融合和创新驱动作用,成为解决浙江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的新范式。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持续创新发展,已从后台支撑的单一技术手段跃升为前台引领的信息生产力,成为改变全球产业格局的重要引擎。浙江信息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借助互联网革命锁定产业价值链的颠覆性重构破解产业低端循环的路径,尽快实现发展引擎的换代升级。顺应“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拓展网络经济新空间的要求,将互联网引领转型升级战略上升为浙江创新发展的主导战略,强化“互联网+”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融合和创新驱动作用,成为解决浙江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的新范式。
深刻认识三大“短板”
浙江是信息经济大省,但互联网向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以及对经济社会资源重组变革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存在三大“短板”。
互联网企业供给能力与传统产业企业实际需求的不匹配。浙江传统企业通过互联网提升竞争力的需求十分迫切,但传统产业需求与互联网企业供给能力的错位尚待纠偏。在信息经济领域,我省自主品牌终端产品供给不足,产业规模较小,研发能力弱,大量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仍依赖进口;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虽保持较快增长,但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挖掘信息消费热点中的作用仍有待提升,基于技术驱动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复杂化的信息消费需求;多数中小互联网服务企业只侧重于互联网细分领域的某个单一环节,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及跨界融合、商业模式创新能力有限,导致对传统产业渗透改造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和服务能力不足,对“两化”深度融合的支撑作用还须进一步加强。
“云+网+端”新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经济发展需求的不匹配。一些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的认识仍不到位,忽视政府投入的主体责任。全省尚未建立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和国际出口直连通道,同时受制于网间结算等运营机制影响,互联互通成为宽带普及提速的主要瓶颈。偏远地区的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进展较为缓慢,信息消费信用体系尚未健全,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支付安全隐患、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时有发生。
原有产业政策及管理模式与互联网思维的不匹配。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是信息时代产业发展的主流特征,过去那种基于确定性和可预测性的发展方式和管理手段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现行产业政策仍较多沿袭工业化思路,已出台的“两化”融合、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等相关扶持政策存在较多交叉重叠,导致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分散、政策协同共振性差,无法形成基于互联网促进转型升级的合力。经济运行和信息化的结合尚未形成有机整体,难以有效发挥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引领变革效应,与互联网思维中开放互动、跨界融合、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相冲突,难以适应互联网带来的产业大变局。
扎实推进三大着力点
新形势下,应依托新兴互联网技术,以“互联网+”思维引领价值链体系重构。根据我省不同类型的产业特征及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转型升级突破口,基于价值链视角谋篇布局。
强化互联网与传统优势产业的渗透融合。加快基于互联网按需定制的制造模式变革,推广具备高度柔性化、个性化以及快速响应市场等特性的C2B消费者驱动商业模式,支持制造企业通过对接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基于消费需求智能感知的制造业生态圈重构。依托浙江“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优势,依托电子商务平台搭建凸显当地产业特色优势的个性化站点,为制造企业通过电商渠道打开市场开辟新渠道,加速传统产业集群的电商化转型与升级。推动境内网上拓展跨境电商渠道,规范发展跨境电商进口,以跨境贸易活动提升国际市场份额、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进而重塑国际贸易规则,提升全球价值链话语权。加大农村电商政策扶持和管理服务,进一步做好区域性涉农电商公共平台建设,完善农产品服务体系和农村电商物流体系。
发展前沿互联网科技衍生型高端智慧产业。实施“大数据兴贸”战略,提高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化水平,打造“有芯”电子新型制造业,培育云工程、云服务企业和市场。发挥浙江的市场应用和产业政策优势,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产业集群,以应用带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打造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推动智能通信设备和消费电子终端产品的研发生产。
培育跨界融合催生的新型业态。发展引领智能新生活的新兴产业。以三网融合和4C融合为引领,充分发挥我省轻纺工业优势,运用个性化定制等互联网新技术,融入时尚创意元素发展数字时尚创意产业,重点研发互联网家电、智能安防、智慧医疗等产业。打造集“平台+内容+终端+应用”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圈。鼓励企业以平台开放方式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推动产品制造链与流通链、生活服务链的跨界融合。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宁波—舟山港实质性一体化,依托杭州、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先行先试”,培育具有高度黏性、跨界融合的新兴平台经济业态,建设全球性、区域性的大宗商品交易和跨境电子商务,以及移动支付平台。
大力实施五项举措
重构适应“互联网+”经济格局的管理新体系。运用互联网思维倒逼政府服务改革,对原有行政流程进行合理再造,建立推进互联网引领转型升级的协同机制。充分重视和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政府服务信息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大“互联网+”产业政策制定、专项资金投入、科研攻关的统筹力度,打破条块分割壁垒,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协同推进互联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机制。明确产业基金为主、财政专项为辅的财税扶持政策导向,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强化行业协会对“互联网+”新业态的引导作用,培育产业的自组织功能。
着力构建“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大力推进“互联网+”产业,鼓励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跨界合作,加快网络化变革,发展基于工业云的网络化协同设计与生产,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实施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并积极发展结合社交、营销与体验等多功能的网络销售新模式,实现信息消费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结合。鼓励产业链链际合作,营造集智能终端、内容分发渠道、应用软件与数字内容服务于一体的产业生态系统,实现软件开发、终端制造、内容分发、服务提供等各领域广泛参与、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进而带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关键技术突破,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关键环节,加速软硬结合。重点加强“互联网+”益民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居民医疗、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民生服务的智慧化和便捷化,推动信息消费在民生领域的拓展。
打造产业与科技、金融融合的“创新生态链”。加快互联网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融合,建立覆盖创新链条全过程的金融服务体系。依托省内已有互联网金融类上市公司实现产业联盟,带动行业规范有序、更富竞争力地发展,将浙江打造为全国互联网金融高地。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互联网企业、“两化”融合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依托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广泛集聚各类创新型人才,鼓励创新型人才以知识产权形式入股企业。支持省内高校适时调整信息经济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企业和园区联合培养使用创新型信息经济人才,
继续支持“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互联网+”跨界融合,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模式。支持企业探索“互联网+”新型商业模式,以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我省信息消费水平。建议将商业模式创新纳入各级财政科技资金扶持范围,与技术创新享受同等待遇。基于科技创新云平台,打造网络化开放创新社区和网上众创空间,鼓励创客、极客创新成果交流展示,加快创新资源集聚,推动跨区域、跨领域的技术协同创新、孵化和商业化开发。发展分享经济,支持企业利用新型研发组织模式,整合碎片化创新资源,不断提升信息产品与服务供给能力。利用大数据深度挖掘信息消费热点,提升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化生产和营销水平,提高信息消费精准度。
进一步完善基于互联网创新创业的硬件环境。以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硬环境建设扫除基于互联网的创业障碍、降低成长成本,推动大众创业。谋划好“云+网+端”新基础设施的战略性布局,在财政、金融、运营等方面提供与交通等基础设施同等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在加大政府及国有资本投入的同时,大力推行PPP投资模式,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互联网平台建设,切实缓解“数字鸿沟”。监管与引领并重,进一步构筑网络安全法制、管理和技术防线,推动信息安全产业链建设,占领信息安全产业制高点,用信息科技手段打击信息技术犯罪,护航信息经济发展。
【作者为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原载于《浙江日报》2016年10月14日,原标题《拓展网络经济新空间》,原作者 查志强,编辑 吴晔)
标签: 创新生态链;网络经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