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评丨守护绿水青山 筑牢发展之基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顾波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1月20日 20:31:04
生态环境投入不能光算“眼前帐”,更要算“长远账”,也已经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共识。
在今年的省两会上,“生态”、“环境”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高频词。数据显示:2016年我省生态环保投资增长51.9%,全省各地天更蓝了、水更绿了、山更青了,城乡也更美丽了。每个浙江人都从中分享到了越来越多的生态红利。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的升级版,也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作为市场经济的先发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但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资源、能源消耗日益增加,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广大人民群众也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如果喝不到干净的水,呼吸不到清新的空气,再高的GDP、再高的收入也无法带来获得感和幸福感。
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破解?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地阐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我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指明了方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粗放发展留下的环境欠账不可能一次还清,自然规律决定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持之以恒的接续努力。10多年来,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两山”发展之路,一茬接着一茬干,仅2012年至2015年,我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年均增长就达到58.5%。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最终换来了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全省69个县级以上城市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8.4%,同比上升3.4个百分点;全省221个地表水省控监测断面中,Ⅲ类以上水质断面占比77.4%,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
河水变清了、雾霾变少了,这些直观的变化看得见、闻得到,是生态环保投资带来的直接收益,而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则是更高境界的发展理念。随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全省各地的乡村休闲旅游、民宿经济红红火火,使广大农民群众借景生财,增收致富。在全省铁腕治水、铁腕治气的过程中,一大批低小散、高污染的落后产能被淘汰。腾出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为高端装备制造、信息、金融、信息等附加值高、环境友好型的产业辟出了发展空间。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传统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的经济新常态下,浙江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速度和质量的同频共振,协调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正向效益。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生态环境的有脆弱的一面,保护治理难,破坏倒退易。只要稍有松懈,来之不易的成果就可能付诸东流;生态环境有复杂的一面,空气、土壤、水这些环境变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短板没有补齐,环境质量倒退的风险就始终存在。因此,在《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省政府2017年要切实办好的十方面民生实事中,治理雾霾、垃圾分类、城镇污水处理多项事关生态环保的工作位列其中。可以预见,2017年全省对生态环保的投入力度只会增大、不会减弱。生态环境投入不能光算“眼前帐”,更要算“长远账”,也已经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共识。
“两山”理论的浙江实践充分证明,守护好绿水青山,就筑牢了发展之基,5500万浙江人民会“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以永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标签: 生态环境;生态环保;绿水青山;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