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反腐剧中警察涉腐 警界人士不必过敏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杨于泽    责任编辑 逯海涛
2017年04月09日 16:16:18

更多

最高检影视中心出品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播,可以说是盛况空前、好评如潮。但近日有些网友提出不同意见,觉得“剧中的警察没有一个正面形象” ,这是成心“黑警察” 。面向现实生活,创作更多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可以说是人民的普遍期待。

  原标题:反腐剧中警察涉腐 警界人士不必过敏

  最高检影视中心出品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播,可以说是盛况空前、好评如潮。但近日有些网友提出不同意见,觉得“剧中的警察没有一个正面形象”,这是成心“黑警察”。

  这类质疑涉及一个问题,即如何看待文艺作品的艺术叙事与艺术真实?这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欣赏文艺作品、看电视的姿态问题,而且涉及公众对文艺工作者“现实关怀”的态度问题,最终影响到文艺作品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文艺创作的“尺度”与空间问题。

  从网友在网上的吐槽来看,他们认为《人民的名义》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剧中警察人物设定和所作所为太过负面,二是剧中警察违法乱纪的事情违反了有关规定,不太可能。比如剧中有的警察协助假警察强拆、溜须拍马、作伪证等,有公安干警在网上表示,只要是有脑子的警察都不会傻到干这种傻事。

  这里首先要明确的是,艺术揭示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但不等于现实本身,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记录。根据反腐剧中警察所作所为的“正面负面比”来评判我们国家警察队伍整体的好坏,是极其荒唐的。何况正如《人民的名义》导演公开表示,现在网友对剧中警察好坏的印象只是看了前面10余集的结果,其实腐败与反腐败不是这么简单的事。

  《人民的名义》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原因在于它触及当代政治生活中的腐败与反腐败斗争,关键是它的“现实关怀”和现实主义创作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我国作家艺术家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现在中纪委主动提出要“加强反腐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和生产”,其目的是充分展示我们党反腐败的坚定决心。

  文艺创作的这种“现实关怀”容易触动一部分人的敏感神经,需要我们大家精心呵护。上世纪80年代,王蒙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讲到“我家”大小事情一律由爷爷做主,有人指责是政治暗喻,一度提出要开展批判。文艺创作有其规律,就算有所批判和影射,我们社会也要自信和淡定。

  关注现实是文艺创作的一种可贵品质,既然关注现实,就会涉及一些现实矛盾和冲突,对此社会要有“消化吸收”的能力。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修复能力,前提是我们敢于承认和直面问题。腐败是我们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现实问题,对此我们不能讳疾忌医;腐败不是哪个部门的事,如果反腐剧中有一两个警察涉腐,警界人士也不必过敏。

  呵护文艺创作的“现实关怀”,就是给他们创作的自由空间,迎接中华文化的大繁荣。现在中国是全世界电视剧产量最高的,但宫廷剧、抗日神剧能够多年“霸屏”,说明我们的文艺创作仍然有题材单一、风格单一的问题。面向现实生活,创作更多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可以说是人民的普遍期待。

标签: 名义;人民的名义;剧照;人民;警察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704/W020170409575373430623.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