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箱硬币”测试,跟道德、人性无关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吕苏娟 责任编辑
王天骏
2017年08月06日 21:39:39
就“一箱硬币”的街头测试而言,也许最初有帮助之意,但就后期各大媒体的跟进来看,吸粉和增加阅读量才是目的。
近日,全国多地出现“一箱硬币”街头测试。在地铁站或公交站口放上价值数百元的一箱一元硬币,边上白板上写着“如需零钱可自取,每人最多5元”。有人因突破5元规则被骂,也有人因拿钱被骂,有人因往里放钱被点赞,也有城市因箱子里的钱不减反增被点赞。网友质疑,这是公益还是作秀,是在测试道德与人性吗?
从这一行为本身来看,它指向的其实是一群人,一群靠公共交通出行的人。这群人确实容易遭遇没零钱的窘境。能让他们方便拿到或换到零钱,看似是一个贴心的关怀。但这份关怀如果暴露在公众视野中,且以暗示某个群体的不足为前提,就很难说是公益了。更进一步说,中华民族古有“不吃嗟来之食”的骨气,而这一行为,迫使人们在困难和骨气中做出一个选择,这跟公益就毫无关系了。
有人说,不论是传统的钱财物的资助方式,还是现代的轻松筹等网络救助方式,都或多或少带有“用骨气换解决困难方法”的意味。在生存面前,人有时候确实不得不低头,但公益坚持的始终是,在最大程度保障个人尊严的前提下,提供帮助。“一箱硬币”的街头测试,却并非如初。它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拍摄,并将之公诸于众,不仅谈不上公益,而且还涉嫌侵犯他人隐私。
谈及道德、人性,人们不由得联想到老人摔倒“扶不扶”,公交遇到老人“让不让”等未解难题。如今,“一箱硬币”街头测试又为公众添来了一个白给钱“你拿不拿”的难题。两者看似相同,实则截然不同。在前者的语境中,倾向于你帮了老人就是有道德、有人性,不帮则相反。但在后者的语境中,倾向于你不拿钱就没法判断,拿钱或不守规矩拿钱就是不道德,用钱换钱或不拿钱还给钱才是有道德、有人性。它更多考验的并不是你有没有道德或人性,而是有没有规矩意识。
从广州、成都、杭州等多个城市的测试结果来看,很少有人突破“最多5元”的规则,且不少行人用纸币兑换零钱或往箱子中投放零钱。这一结果让很多人纷纷点赞,认为国人的素质很高。如果这一规矩是社会共识,这一结果也许还能与道德、人性挂钩。但这一规矩指向的却是某一公众号运营企业的营销行为,从这个层面去进一步深究,也许这一结果也并非客观真实。如果这样,还将其与道德、人性挂钩,那不是搞笑吗?
其实,类似的街头测试在国外早已流行多年,且大多是一些媒体平台或个人为了一些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场景。就“一箱硬币”的街头测试而言,也许最初有帮助之意,但就后期各大媒体的跟进来看,吸粉和增加阅读量才是目的。杭州一自媒体负责人就明确指出,不少自媒体发现传播效果很不错,才纷纷在各自城市跟进。也就是说,这一测试几乎就是一个商业行为。
而对待商业行为,普通百姓看个热闹就好。但如果这一商业行为,触及了法律红线,百姓就该适时举报,相关管理部门也该及时跟进,该出手时就出手。千万别用道德、人性糊弄了自己,模糊了焦点,反让一些不良商家坐收渔翁之利。
标签: 人性;零钱;道德;硬币;商业行为;街头;公益;骨气;规矩;相关管理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