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号丨两个杭州人凭什么把网友“暖”到了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刘雪松 责任编辑
吕苏娟
2017年10月16日 16:52:38
平凡人生的人性之美随处可见,得益于这座城市美美与共的传递与碰撞。没有欣赏,就没有发现。人性之美,离不开人群对于人性的赏识与互动。杭州好人多,是因为好人遇上的好人多。
假如房子的租期已满,你在退房时会不会留下一屋子的凌乱?
假如80岁了,你选择怎样的方式度过余生?
这是两道再普通不过的现实题。然而杭州两个普通人,却把这两道题“回答”出刷屏的效果。两个故事,令人动容。
先说这位“把网友看哭了”的老人。对于今年85岁的杭州退休老师王坤森来说,每晚10点以后才算是一天的开始。2012年以来,老人都要在这个时段开始出门捡垃圾,后半夜两三点回家。附近不少人听说老人捡垃圾换钱,是资助困难家庭的孩子读书,都会在夜晚准备好自家的废品,打好包,等着老人来收。“1年365天,我都在这里的,孩子们都叫我‘蝙蝠侠’。”老人说。
85岁的老人没动退休工资中的钱、没“抢”靠拾荒而度日者的生计,却资助了许多生活困难的孩子。网友看哭,不只是看到杭州一位老人的善心,同样看到了这位老人身边更多的热心肠。
80岁,人生可以这样开始,可以这样把素不相识的寒门学子暖了,继而把身边的人暖了,再暖到更多的旁观者心窝里。老人用平凡而又善意的人生,为杭州这座城市涂抹出一层温馨的暖色。他与杭州图书馆里“自觉洗手”看书的拾荒老人韦思浩一样,都是在不经意间被世人所发现、所感动到泪流满面的。他们都是退休老师,都用拾荒的形式资助贫困生,都在杭州这个“人间天堂”里默默独行。这种高度巧合的人生,谁说与这座城市的秉赋没有关系?
韦思浩老人是因为杭州图书馆容得下一位拾荒老人,而被人们发现他身后传奇故事的。如果,这座城市的图书馆给出的是一张“冷板凳”,周遭人群给出的是冷眼光,老人能否有强大的内心去靠拾荒资助这么多寒门学子,并且坚持到离开人世,可能要打个问号。
同样,如果王坤森老人深夜拾荒,遇上的不是把废品打好包、笑盈盈递到他手上的热心肠,遇上的不是孩子们亲切的唤他“蝙蝠侠”,而是呵责,是不屑,老人自己会不会觉得拾荒之路同样也是无助的?
是的,杭州人堆里一不留神就会发现韦思浩、王坤森这样的老人,正是因为杭州好人太多。“杭州好人多!”这是王坤森老人今天感慨的一句话。他不是夸自己,而是在夸别人。
今天感动网友的另一位主人公,是在杭州工作的一对小夫妻,新杭州人。故事很简单——杭州的吕大伯爆料说,他们家隔壁租住的这对小夫妻,当初是通过人才引进来杭州工作的。小夫妻要搬新住处了,离开前,他们专门请了家政人员,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用清洁剂把马棚刷得非常干净。“这完全颠覆了我对年轻人的看法!”吕大伯说。然后,上图,各种仔细,各种干净的细节。
就这么点事儿,很多网友都在刷屏,说这样的年轻人是榜样。而我可能更感动的是,吕大伯对于身边平凡这美的慷慨分享。
杭州是个出“美人”的城市,普通人生、人性之美,屡屡被不经意地发现、传播,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杭州的人群有不吝赞美之心,欣赏之意。
当别的城市,游客的手机跌落水中,人们听到的是阻止下水打捞的呵责声,是“早先已有过提醒”的冷漠相对。而杭州,一位普通的民警已经把他的“打捞神器”,升级到了第二代。
当别的地方老人跌倒没人敢扶的尴尬连连出现的时候,杭州迄今没有类似的典型案例出现过。
杭州的城市之美,最美是人。平凡人生的人性之美随处可见,得益于这座城市美美与共的传递与碰撞。没有欣赏,就没有发现。人性之美,离不开人群对于人性的赏识与互动。杭州好人多,是因为好人遇上的好人多。
标签: 杭州;老人;拾荒;好人;大伯;人生;人性;热心肠;寒门学子;拾荒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