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时评丨小学生告状很正常,别过分解读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魏英杰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7年11月20日 08:31:36

更多

宁波一小学生带巧克力到学校,有同学向老师举报,老师没收了巧克力,不久后,小学生又来找老师告状说对方骂他,老师询问了原委后,反倒惩罚了这名小学生— —让带巧克力的同学当着这名学生的面吃掉巧克力。

timg (3).jpg

  宁波一小学生带巧克力到学校,有同学向老师举报,老师没收了巧克力,不久后,小学生又来找老师告状说对方骂他,老师询问了原委后,反倒惩罚了这名小学生——让带巧克力的同学当着这名学生的面吃掉巧克力。原来,这名小学生威胁同学把巧克力送给他,不然就告诉老师。

  这名老师把事情经过发在微博上后,引起了点赞和热议。老师的做法没什么不妥:学生带零食到学校不对,所以老师一开始没收了巧克力,但这名学生以告老师来威胁同学,要好处,“更可耻”。不过,这事情在网上讨论时,却引发了误读。不少人为老师叫好,原因是老师惩罚了“告密者”,而不是鼓励告密。在他们看来,许多老师都会喜欢学生告密,以便及时掌握班级动态,而宁波这位老师却勇于对告密文化说“不”。

  网友的理解,对错各半。这位老师确实反感告密,但并不认为这事情里同学的行为就是告密。针对部分网友发言,这位老师后来又写了一篇博文《学生告状很正常,但不能以此培养告密者》,表示“不希望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告密来掌握他们的动向”,同时也强调对学生的告状行为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文章下面的讨论一样很热烈,仍然还是有不少人继续无视老师的态度。

  就“巧克力事件”来讲,重点是这名学生采取了错误的方式向同学索要巧克力,而不是因为找老师告密才“挨罚”的。先前,他告诉老师同学带零食到学校,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根据举报没收了巧克力。而随着后来“剧情”反转,撒谎告状显然比带零食到学校的行为更错误,更值得引起重视和处理。而网友盯着“告密”不放,则在于这事情触动了他们的“痛点”,更容易让人感同身受。

  网友理解有误,在于采取了成年人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实际上,小学生才多大年纪,不会有那么多的考虑。他们找老师告状,有时候只是基于简单的是非判断,比如认为大家都要遵守学校和班级纪律,或者是因为自己受了欺负(诉苦),这并不符合告密的真正含义。换言之,哪怕找老师告状和告密的行为表现类似,其心理动机和目的也有着本质区别。否则,举报和告密岂不是一回事?

  不妨再想想,如果把向老师告状的同学视为告密者,对他难道就公平吗?在同学之间,事情也许并没有大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向同学索要巧克力的小学生,大概不会坏到什么程度去,只是行为表达不正确。但如果把这名小学生看作告密者,是在向同学勒索,那么问题的性质就严重了。这位老师让同学当告状学生的面吃巧克力,反倒体现了对小学生行为模式的精准把握。说是惩罚,其实是以这种半开玩笑的方式,提醒告状的学生改正错误,同时又没有上纲上线,把问题放大。

  作为小学生的家长,我越来越觉得小学教育(包括德育)着实不容易。家长、学校、老师如何对待学生的言行举止,如何进行鼓励和批评,都不能掉以轻心,而是于细微处见真章。有句话说,“教育就是等待”,意思是对孩子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善意,这道理同样适用于这件事情。


标签: 老师;巧克力;告密;告状;同学;小学生;学生;告密者;学校;惩罚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711/W02017112030060539839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