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辣评丨异化的家长微信群:如此刷存在感为哪般?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吕苏娟    责任编辑 郑亚丽
2017年11月23日 21:07:59

更多

在一切追求“快”的时代,按理说家长光忙工作、忙家庭都差不多筋疲力尽了,为何还有闲情在一个群里“瞎扑腾”呢?

u=2684126739,2322606320&fm=27&gp=0.jpg

  轰轰烈烈的家委会竞选还未落幕,热热闹闹的家长群就又掀起了波澜。一帮看似“很闲”的家长,时而谄媚、吹捧老师,时而不分时间、事无巨细“晒娃”,时而好胜心强、欲与其他家长一争高下……一个微信群好像变成了一个秀场——“马屁秀”“名利秀”“刷屏秀”轮番登场。

  在一切追求“快”的时代,按理说家长光忙工作、忙家庭都差不多筋疲力尽了,为何还有闲情在一个群里“瞎扑腾”呢?归根到底是为了获得老师的青睐。家长走着各种“秀”,盼着隐藏在观看席的“教育资源掌控者”可以伸出橄榄枝,让自家孩子接过,能少走些弯路乃至找到捷径。而老师漫不经心地观赏着,适时给出一个微笑,仿佛暗示着“你给多少,你孩子就能得到多少”。这哪里是家长群,分明是一个个交易群;这哪里是老师,分明就是一个个“贪官”。

  可以说,家长群发生的一系列异化,根源就在老师。如果在建群之时,老师就能立下群规,相信很多家长也不敢“随意造次”;如果一些家长开始作“秀”时,老师可以及时喊停,相信家长也不会自此“肆无忌惮”。正因为老师的默认和放纵,家长群才会一步步演化成至如今的局面——为了刷存在感而或主动或被迫的出尽奇招。毕竟,为了孩子,不要说各种“秀”秀,即便是舍生忘死,很多家长也是在所不惜的。

  那一些本该为人师表的老师,为何会出现异化?一方面是因为虚荣心的过度膨胀,一方面也是因为利益的无限驱动。现实中,每当节日来临,一些家长就会在群里给老师送祝福、发红包乃至私下送卡、送礼,且几乎年年加码,让很多家长不堪其扰。承担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命的老师,在特定节日适当接受祝福或诸如贺卡、鲜花等小礼物其实并无不妥,但一些老师将其视为理所当然,并变“家长给”为“我想要”,大肆为己敛财,就是大问题了。

  针对这样的老师和家长群,光靠自觉已难以遏制,学校方必须及早介入其中。一旦发现老师存在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一旦发现家长上演各种“秀”,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决不放松。同时,学校也要规范微信群的管理,可由相关部门的领导加入各个群,随时查看群里的相关进展。同时,与家长约法三章,任何通知以群通知形式发布,家长不需要回复,有问题可致电询问。

  诚然,这些都是“治标”之举,最有效的办法是将群解散。但必须明确,微信作为一个提供便捷交流和沟通的渠道,本身并没有犯错误。将棒子打到微信身上,就好比我们扶起了摔倒的老人,却被她倒打一耙要求赔偿一样,都是立不住脚的。有句话说的好,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也就是说,即便没有了微信群,那些想作“秀”或想获利的老师,仍会找到其他的渠道,只是或明或暗罢了。

  更进一步分析,家长作“秀”和老师能借此获利,其根源还是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纵观中国教育,大班化的教学仍是主流,在一个僧多粥少的环境中,不竞争可能就意味着被忽略,这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中国家长更输不起的东西。而对于老师这一群体,普遍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低、考核压力大,一旦遇到点“诱惑”就很可能难以抑制,毕竟理想不能当饭吃,生活要继续下去还是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

标签: 家长;老师;教育资源;家委会;柴米油盐酱醋茶;马屁秀;名利秀;刷屏秀;孩子;倒打一耙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711/W02017112376026380562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