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评丨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突破550亿:若无口碑,票房也无意义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吕苏娟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1月02日 19:59:44
一年一度盘点时,电影圈彩旗飘扬。另一方面,电影技术的革新、电影风格内容的转换和观众审美品位的升级,一再冲击着电影“票房为王”的观念,将口碑、影响力、海外市场接受度等标准渗透到电影作品的评价体系中,引导着观众更加慎重地选择电影。
一年一度盘点时,电影圈彩旗飘扬。
总票房突破550亿元,同比增长13.45%,这是一组让人刮目相看的数据。人们从中看到了电影市场的繁荣昌盛,看到了百姓对电影产品的热爱,更看到了未来中国电影称霸世界的无限可能。
这是一场电影的狂欢,却未必是一场电影人的狂欢。从过去一年电影票房的榜单和口碑的榜单来看,除了一部《芳华》外,两者可说是全无关系。而电影之于电影人,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如果自家孩子除了分数好之外,其他什么都不好,相信没有一个家长会打心里开心的。
当然,诚心将电影当成商业的导演除外。将电影与商业直接挂钩,实现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实则是一条已经被欧美论证过的可行之路。但国内的一些导演,却将商业凌驾于电影本身,将资本凌驾于演员本身,学了电影的“形”,却丢了内容的“魂”,着实扰乱了电影市场的正常发展。
于是,一大批高价位、低演技的“流量儿”和高票房、低口碑的“畸形儿”就诞生了,电影市场也好像进入了一个“怪圈”:票房和口碑成了两条平行线,难有交集。从2012年开始,中国电影票房就像充了气一样,平均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但即便是今年拿下56.82亿票房的《战狼2》,口碑也极为一般,海外受众的认可度更是一般。
电影人的煎熬,可谓是水深火热。一方面,百姓富起来的口袋、资本市场充裕的现金流和日益暴涨的银幕数量,一再刷新票房纪录,捧红了《捉妖记》《美人鱼》《西游伏妖篇》等一大批题材新颖的电影,奠定了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为王”的基石,著名如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也曾不得不为票房竟折腰。
另一方面,电影技术的革新、电影风格内容的转换和观众审美品位的升级,一再冲击着电影“票房为王”的观念,将口碑、影响力、海外市场接受度等标准渗透到电影作品的评价体系中,引导着观众更加慎重地选择电影。2016年电影票房增长乏力,2017年《二十二》《冈仁波齐》等一些小成本电影的走红,就是一大作证。
口碑和票房的撕裂感,如何抚平?电影人的出路,又在何方?在一个媒体人都被“10万+” 带歪的年代,如何更加公正地评判电影?这些摆在中国电影再发展面前的“拦路虎”,亟待一次改革来破题。
近年来,从“限娱令”“限广令”到“限酬令”,政府层面的监管一直在加强,但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俗话说,堵不如疏、疏不如通。要想改变现有电影格局,根本上应该转变过去以“导演为主”“演员为辅”的内容创作格局,树立起以“内容为王”“编剧为主”的新电影创作格局,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商业电影环境中,找到中国电影的立足之地。
就像在电影审查制度极为严格的伊朗,依旧能拍出《小鞋子》《一次别离》《出租车》等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一样;就像在偶像辈出、颜值当道的韩国,依旧能拍出《熔炉》《素媛》《辩护人》等磨练演员演技的好作品一样;就像在商业盛行、资本称王的美国,依旧能拍出《楚门的世界》《机器人总动员》《盗梦空间》等题材新颖、思想深刻的好电影一样,中国电影的未来之路,也可以有千千万,但唯独离不开“内容”本身。
因为没有了内容本身,口碑就失去了支撑;而没有了口碑,票房再高又有何意义呢?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罢了。
站在历史的发展轴上,希望“内容决定口碑,口碑影响票房”会成为中国电影从现有泥潭中走出,迈步踏上世界电影舞台中央的“秘密武器”,也希望这一场电影变革的风暴能来得更猛烈一些,让在暴风雨中踽踽独行的电影人可以找到一个温暖的港湾,让在烂片扎堆电影市场中“矮个子里挑高个”的观众可以来一场舒爽又带感的观影体验。
标签: 电影;票房;口碑;中国电影;电影人;电影市场;导演;电影票房;演技;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