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弄潮号丨韩寒一直是韩寒,只是90后都开始“佛系”了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易颖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1月11日 19:19:17

更多

前几天, “韩寒发长文”一度成为微博热门话题,这篇长文里韩寒对当下和曾经围绕他的诸多话题进行了总结。其中, “公开承认退学是一件失败的事”尤其引人关注。作为一个当年说出“在大学四年甚至七年是浪费时间”的80后文化偶像,似乎也变得成熟了。

zjrb2018010500005v01b002.jpg

  前几天,“韩寒发长文”一度成为微博热门话题,这篇长文里韩寒对当下和曾经围绕他的诸多话题进行了总结。其中,“公开承认退学是一件失败的事”尤其引人关注。作为一个当年说出“在大学四年甚至七年是浪费时间”的80后文化偶像,似乎也变得成熟了。

  把时间拉回到2000年,互联网还是个新鲜事物,经过80、90年代的发展,大家不用再担心温饱问题了。作为第一批在不愁吃穿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80后在当时被认为是缺乏责任心、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一度被冠以“小皇帝”“小公主”的称号。少年成名、高中退学,发出“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之语的韩寒在一众80后青春作家中自然成为焦点中的焦点。其后,博客时代来临,技术的进步给人带来了从前难以想象的表达空间。韩寒延续其叛逆的态度,以不拘一格的“骂风”在博客上激扬文字,不断刺激公众和媒体的神经。其后更是因对公共事务的关心被赋予“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那大约是2008年至2009年之际,“公知”一词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如过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方韩大战”后,韩寒就不在公众场合发表言辞激烈的文章了,甚至很少对公共事务表态。

  从2000年到2009年,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寒以及一些80后代表也完成了从“垮掉的一代”到“负责任的一代”的媒体形象转换。直到这篇长文出来,似乎可以定论:曾经的叛逆青年最终也回归了主流。不过,真的是韩寒变了吗?

  韩寒身上有很多“标签”:天才作家、问题少年、教育制度的反叛者、赛车手、公共知识分子、人造偶像、国民岳父。可以说,从他以叛逆的形象进入大家视野的那一天起,就充满了争议。他曾经不屑于传统教育,在互联网尚未普及之时,以同龄人的视角写出了当时的青少年的所思、所想、所感,由此获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也成为一代人的文化偶像;网络勃兴之际,他批判各种社会现象,引来围观和追捧,也招来了骂名。

  今天,我们已无需赘言媒体在形塑韩寒的“标签”上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毕竟在2000年韩寒初入公众视野的时候,正是大众媒体强化了其特立独行、离经叛道的形象。当所有人开始不断以韩寒为例子讨论传统教育利弊,以韩寒的博文为契机讨论各种社会事务的时候,韩寒本人的真实面目反而越来越模糊。

  2000年,央视的那期《对话》节目也许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今天回看这期节目,真的是一场“尬聊”。当周围人在谈论跟他有关的各种话题时,他的回应完全不按套路出牌。而我们最后似乎也忘了,那时候他就说过“我没想过要做谁的榜样”,如同十八年后的他在视频里说:“退学对当时的我是一个好事,但是对别人未必”。多年以后,韩寒对一些问题在言辞和态度上缓和了许多,观点却未必真的改变过。比如,“创作者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回收成本的问题”,对于这一点他从未置身其外。2000年,《三重门》销量达到100万册,韩寒本人获得了至少50万的版权收入,也为出版商带来了巨大利益。言辞犀利的博文为其带来了门户网站时期的广大受众,逐渐积累的关注资本在后期成功转化为商业价值。2013年韩寒创建“一个”APP时,就在微博上发长文跟大家算了运营APP需要的成本。更不用说近几年韩寒在电影票房上取得的成功了。某种程度上,“越轨”青年韩寒从来没有脱离过主流社会。

  那么,到底是什么变了?

  韩寒曾自嘲,“时无英雄,让我这样的竖子成名”。如今回首曾经的是是非非,来自主流社会的批评虽然从未断绝,然而在2012年以前的每一个特殊的时间点:2000年、2005年、2008年、2009年,他都恰当地出现,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不掌握话语权的那部分“主流”。

  恰如美国60、70年代的嬉皮士一代,最后也终于回到中产阶级的生活一样,80后也到了为房子、车子、孩子忧心的年纪。今天,当90后都开始在朋友圈争先恐后地晒18岁照片,自嘲“佛系”,感慨青春不再时,曾经的“越轨”青年会发出这样的声音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次长文所引起的热议,恰如同一个时代、一个世代的回音。

  (作者为四川外国语大学学生)

标签: 退学;文化偶像;话题;公共事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801/W02018011165119926012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