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号丨矫正异化的师生关系需要“制度补血”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张璐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1月18日 22:42:53
近年来,有关高校师生关系“走偏”的报道屡屡引起人们关注,从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由于导师施加极大压力而跳楼身亡事件到人民大学教授因学生在微信“朋友圈”谩骂学界前辈,宣布断绝师生关系引发舆论热议。
近年来,有关高校师生关系“走偏”的报道屡屡引起人们关注,从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由于导师施加极大压力而跳楼身亡事件到人民大学教授因学生在微信“朋友圈”谩骂学界前辈,宣布断绝师生关系引发舆论热议;再到眼下北航教师性骚扰女学生,以及西安交大博士生溺亡案件直指师生关系严重扭曲。这些虽是个案,但一度在人们眼中本应“亦师亦友”的高校师生关系,以一种近乎裂痕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难免让人大跌眼镜,发人深省。
应当说,在当下的大学校园里面,特别是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与其他阶段受教育方式不同,在研究生阶段,学生的科研和生活都与导师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导师对学生学业及研究课题上,导师往往拥有一票否决的权力,掌握着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生杀大权”。也正是因此,很多研究生管老师称呼为“老板”,一字之差,反映的是导师职业的异化和师生关系的功利化。
老师被称为老板,成为研究生唯一的看齐标准和依赖对象,原因不外乎二者:一方面,当下很多导师除了教授课程之外,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学生参与其中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和客观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在校研究生大多是非在职学生,现行培养模式下学费生活费需要自筹,各高校也相应有助研津贴补助制度,以缓解读研的费用问题,由此导师对经费的分配,成为很多学生重要的经济来源。然而,依赖过头就会出现扭曲与异化,学生有可能沦为廉价劳动力,甚至会受到屈辱压榨,这些就需要引起社会警觉了。
但是问题并不在于依赖本身,事实上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互动是双方成长的重要环节。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用“从游”来比喻大学中的师生关系,他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在大学这片知识的海洋里,教师引领学生搏击风浪,学会本领;学生紧紧相随、慢慢长大,引导之间,尽显师道。而汉语中的“师道”一词,既指学生的求师之道,也指老师的为师之道。求师重道是学生的应有之德。“传道授业解惑”是作为经师的老师职业应有之义。作为人师,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奋斗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作为研究生,其价值绝不在于以“打工者”的身份给“老板”创造了多大的财富,而是个人自身成长了多少。
回到现实中,在导师制下,导师的满意度意味着研究生的参与度甚至获益度,因而研究生对导师畏惧与渴求交织,导师想方设法从学生身上“榨取”价值,如此“互相利用”的事情并不鲜见,甚至成为一种学术腐败,成为亟待正视的高等教育改革难题。
要解决这一难题,离不开“制度补血”的救助,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矫正这种异化了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切实给研究生松绑,采取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转化的程度,而不是一味唯课题、唯论文至上。另一方面,要切实改变导师权力无下限的状态,加强监管,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对于以师徒之名,行剥削之实的导师应“一票制否决”。还高校师生关系一个清清爽爽、明明朗朗,让大学校园真正“转身可见大师,随处都有讨论”,这不仅仅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考虑,是为高等教育的质量考虑,更是为了知识的永续传承、生生不息考虑的必然之举。
(作者为兰州大学学生)
标签: 导师;学生;研究生;师生关系;高校师生;老师;大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