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赛】强迫小学生捐款,学校少干些为好!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蒋 培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1月30日 07:51:47
近日,有一则关于广东小学生未捐款被拍照“示众”的报道。事情的经过是,广东茂名一名学生家长患上重病,老师组织小学生捐款。
近日,有一则关于广东小学生未捐款被拍照“示众”的报道。事情的经过是,广东茂名一名学生家长患上重病,老师组织小学生捐款。有部分学生没有捐款,其中一位老师却让班上10名没有捐款的学生站到讲台上,并拍照发到了家长微信群。老师这一行为引发了家长和社会公众的不满,认为这种带有强制性捐款的行为有违慈善的真意。随后当地教育部门对此事件进行了调查核实,涉事老师被暂停教学工作,学校也对这10名被拍照学生开展了心理辅导工作。同时,当地教育部门也正式向全市发文规范此类捐款活动。
对中小学校开展捐款活动的报道近几年有不少,主要围绕学生该不该捐的问题展开。帮助有困难的人群进行捐款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在中小学校开展自愿捐款活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捐助,更具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展学校捐款活动对学生和学生家长来说都是一种考验,“捐”或者“不捐”都会引起一些问题。
经历过类似学校捐款活动的人都知道,学校捐款活动往往会和学生的品德表现联系在一起。如果在公开的学校捐款活动中,学生没有主动捐款,似乎会被认为思想品德表现不良,甚至还会被老师、同学“另眼相看”。假如你捐得越多,就证明你的思想品德表现优良且有集体荣誉感,在老师与学生眼中就会表现突出。捐不捐款已不是一项慈善行为,而是一项道德考验。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指出的,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捐款活动,难免有道德绑架的嫌疑,有违自愿原则。
在这样的评价方式影响下,学校捐款对学生来说,“捐”或者“不捐”,都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后果。
一是从“捐”的方面来看,这类学校捐款容易使学生与学生家长被道德绑架,导致学生思想品德观畸形发展的问题。从当前学校捐款情况来看,每年大大小小的捐款次数还不少,遇到特殊年份则会更多。因此,学校捐款不仅对学生家长经济上造成了一定的负担,而且也是一种难以摆脱的道德绑架,不得不履行相应的捐款任务。对学生来说,由于捐款的数量往往会和个人的思想品德素质联系在一起,所以,学生之间还会存在着攀比现象,捐得越多就似乎表现得越好,更容易受到老师与同学的表扬。正是这种不良的捐款风气改变了慈善的本来目的,也带歪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容易造成中小学生树立一些畸形变质的思想品德观。
二是从“不捐”的方面来看,也会出现学生被老师、同学看不起现象,甚至造成学生与家长之间家庭关系不和睦等问题。假如在学校公开的捐款活动中,学生没有捐款,这将会被贴上“没爱心”、“思想品德不高”、“同学之间没感情”,甚至“没有集体荣誉感”等标签。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没面子”、“抬不起头”的行为。报道的广东茂名事件就是因为学生没捐款而被老师拍照发到家长微信群,这些学生被区分和突显出来,存在着潜在的歧视意味。从学生自身来说,不捐款也会在同学中“没面子”,因此会向家长索要捐款。如果家长不同意捐款,就容易影响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甚至导致家庭内部矛盾的出现。
所以说,在中小学校开展此类公开的捐款活动,对学生与学生家长来说,“捐”或者“不捐”都是一个难缠的问题。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此类公开的学校捐款活动还是减少一些为好。虽然说适当的开展献爱心活动有助于激发中小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善举,但是不正确的捐款活动可能会适得其反,树立一些不良的思想道德观念。笔者建议,类似的捐款献爱心活动,可以通过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来进行帮助,或者通过恰当的捐款方式进行。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
标签: 捐款;学生;博士后;学校捐款;捐款活动;学生家长;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