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玩家》:现实与游戏 并非一步之遥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吕苏娟 责任编辑
逯海涛
2018年04月08日 11:18:30
纵观近年来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除了历史故事片《华盛顿邮报》《间谍之桥》等外,奇幻片《圆梦巨人》《丁丁历险记》和动作片《夺宝奇兵4》等,都带有明显取悦观众的色彩,且票房、口碑都不甚理想。
“大片之王”斯皮尔伯格回来了。
这次,他带来的是一部集游戏、科幻、冒险等元素于一体的电影《头号玩家》。该电影在北美和国内同步上映,并几乎同时荣登各大排行榜的榜首。在国内,电影上映10天,票房已达9.89亿元,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0,可谓是票房、口碑双丰收。
但即便如此,仍有网友吐槽“感觉像看了一场口水电影”。美国《纽约时报》更是直指“充满怀旧感的科幻冒险影片《头号玩家》是71岁的斯皮尔伯格重回取悦大众路线的走钢丝尝试”。取悦大众,这并非是一个“贬义词”,但却是对“2018帝国电影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斯皮尔伯格的现实拷问。
因为《头号玩家》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一部简单的“游戏片”。故事发生在2045年,世界因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原因,正处于混乱和崩溃的边缘,无数年轻人沉迷于一款名为《绿洲》的游戏中不可自拔。最终,男主角韦德和队友们一路过关斩将,赢得了该游戏的控制权,并限定每周二、周四关闭游戏,以期让人们回归现实的世界。
可电影中的现实世界,直到影片结束也没有改变过——仍旧破败不堪、阶层固化严重。作为一位世界公认的电影大师级人物,斯皮尔伯格曾说,“我们的故事是一个警世故事,也是一场伟大的历险。”从作品本身看,故事是有,历险也有,但“警世”“伟大”,则有点难以沾边。
如果是“警世”的,那电影为何会极度展示游戏世界的精彩,并以一位游戏玩家最终掌握游戏世界,正义般地选择关闭游戏2天,来驱赶人们回归现实世界?如果是“伟大”的,那电影最后为何不是所有人透过游戏的虚幻世界,看到了现实的可贵,并一起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呢?
也许,不是电影的立意偏了,而是导演看待世界的眼光变了。
纵观近年来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除了历史故事片《华盛顿邮报》《间谍之桥》等外,奇幻片《圆梦巨人》《丁丁历险记》和动作片《夺宝奇兵4》等,都带有明显取悦观众的色彩,且票房、口碑都不甚理想。与其早期的《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人工智能》等作品相比,更可谓是相形见绌。
有人将这一变化归结为斯皮尔伯格年纪大了,已难有更多精力去反思和探索现实世界,而更愿意选择用轻松的“怀旧元素”去打动观众。这不无一定道理,毕竟仅《头号玩家》一部电影,就有网友梳理出了119个“怀旧元素”。但如果仅以“年纪大了”,就定义一位大师级的导演会放弃对现实世界的探索,这本身就是一种狭隘。
毕竟斯皮尔伯格之所以能始终屹立于好莱坞不倒,靠的并不仅仅是拍摄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而是通过拍摄电影来传达他对现实世界的人文主义关怀。在《头号玩家》中,为了打败对手,游戏公司会使出各种手段去打压,甚至不惜派人去杀害排在前面的游戏玩家,这也是斯皮尔伯格对现实世界的关怀——揭露美国社会的黑暗面。
这样的努力,在他过往的很多作品中都清晰可见,甚至更犀利和深刻得多。比如《辛德勒名单》揭露了法西斯的残暴,《拯救大兵瑞恩》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人工智能》揭露了科技的反噬等,都深刻揭示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问题。以作品反映社会现实,这是国内外很多优秀导演的“标配”。
但要从导演变成大师,还需要做的是,透过个体人物的变迁去探索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具体办法。
这才是斯皮尔伯格的真正伟大之处,也是电影《头号玩家》称不上伟大的原因所在。因为电影的最后,斯皮尔伯格竟然选择让韦德关闭游戏两天,来引导人们回归现实。这不是搞笑吗?如果这样简单就能解决人们游戏沉迷的问题,那它又怎么会成为世界性难题呢?
也许不是斯皮尔伯格“懒”了,而是整个好莱坞“懒”得思考了。
一直以来,与美国经济地位相匹配,好莱坞电影始终处于世界霸权地位。不论是电影技术的升级,还是电影内涵的拓展,好莱坞一直是世界各国电影人学习的标杆。但近年来,除了一贯的“大片”质感和对试听的极致追求外,好莱坞电影在很多社会题材乃至其擅长的科幻题材的创作上,都几乎没有很大突破。
以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语》为例,除全方位展现了美国电影工业的最新技术外,故事俗套的只有“美女和野兽”,唯一的亮点也只是自然界存在“神”了。同样的,去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也是如此,除了探索黑人同性恋这一敏感题材外,故事单薄而无力,人物更是呈现碎片化,这与李安同类型题材的《断背山》差距明显。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斯皮尔伯格近年来亮点最多的《头号玩家》,呈现出游戏与现实的割裂、电影与现实的割裂,也就不难理解了。
毕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标签: 斯皮尔伯格;电影;游戏;玩家;现实世界;故事;历险;好莱坞;怀旧;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