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潮赛丨建立在“地域黑”上的优越感,要不得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顾觐皓    责任编辑 吕苏娟
2018年05月17日 19:21:04

更多

如今河南正在发展,部分乡县的脱贫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人民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应看到河南的发展,历史上陈旧的观念也应随着这些发展变化而更新一下了。

  这段时间,河南人似乎又跌进了“地域黑”的舆论漩涡。从前段时间河南顾客14万买包子,到前几日轰动的空姐遇害案、爱奇艺招聘过滤河南人,再到近日,网传抖音小伙辱骂河南人,伴随而生的妖魔化论调,似乎又要将这些事件的“帽子”扣在“河南人”身上。

  由于历史等原因,偷井盖、素质低、多骗子等人设标签,似乎成了人们评价河南人时的第一视角。2016年,《人民日报》就曾以河南小伙见义勇事件,呼吁社会莫再妖魔化河南人,而近期的一系列与河南有关的事件曝光后,舆论又一次习惯性地将其归咎到了“河南人素质低”上。我认为,以素质之名贬低他人,无非是想从这一过程中博取自我的优越感,而这种做法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地域歧视的表现,如果将其放在国家开放、文明发展的大环境来看,则是一种令人羞耻的行为。

  这种“地域黑”的优越感,我也曾有过。我是一名上海人,2015年高考从上海考到了郑州,虽然当时是第一次到河南,但之前媒体上关于河南的碎片化报道,以及朋友、长辈们口中的评价,已让我这个从未去过河南的“魔都人”,对河南人有了刻板印象:偷井盖的、素质不好。但是,在郑州生活的三年时间却改变了我的看法。由于条件的关系,河南的教育资源不比其他地方好,但本地学生却在学习态度上、求知欲上更为刻苦、更为勤奋,这是我这个养尊处优的“魔都人”没想到的。而当我去过开封、洛阳、焦作等地时,当地人民的淳朴、热情,以及河南深厚历史人文化底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对河南、河南人有了新的认知。而我所见到的这些,相信是那些躲在屏幕后方,佯醉狂欢嘲弄河南人的“键盘侠”,不曾知晓,也没有看到的。

  实际上,如今活跃在网络上的主流人群,大部分是和我一样的80、90青年,对于我们而言,对河南认知的唯一来源可能就是媒体的二次传播。久而久之,我们对于河南人的认知可能就处于一种隔离现实的片面状态。就近段事件而言,他们的确与河南有关,但并能不代表全体河南人,很多人可能根本没有去过河南,也没见过多少河南人,就顺着舆论潮流,开始妖魔化河南人,这种做法是非常不负责任、武断、片面的。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每个地方人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我们应以平等、理性的视角去看待。就拿上海而言,如果搜索上海男人,网络上会曝出不少令上海人看了难堪的评论,但这能代表所有上海男人吗?作为一名上海土著,我认为不能,同时社会也没有将其作为上海地域黑的标志,为什么呢?说白了,因为上海的经济比较发达,所以就情不自禁地给它加上了一道“护身符”,而地域黑也转成了地域粉。这其实就是一种是嫌贫爱富的势利表现。

  在以前,基本不存在什么地域歧视,因为大家都处在穿一条裤子的“贫穷年代”,只不过后来跑在前面的发展了,就开始嘲笑起原来的自己。中国是从贫穷发展到如今的富强,这一点不应被新时代的人们所遗忘,所以,谁也别有什么优越感,谁也别看不起谁,我们都一样,没有什么贵族,更不能人为制造贵族。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的新社会中,我们应正视国家发展过程中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以一种宽容姿态去理解,而不是歧视。而且,如今河南正在发展,部分乡县的脱贫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人民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应看到河南的发展,历史上陈旧的观念也应随着这些发展变化而更新一下了。

标签: 河南人;地域;优越感;地域黑;素质;上海人;新时代;空姐;舆论漩涡;包子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