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潮赛】莫让无偿献血变成“绑架”学生的交易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张钰杰    责任编辑 王天骏
2018年06月13日 17:12:48

更多

当无偿变为变相有偿,而且是拿着与学生毕业至关重要的“学时”作为奖励的时候,实际上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法律赋予的自愿的权利。

001.jpg

  近日有新闻曝出,河南某高校为鼓励学生无偿献血,奖励献血学生30个学时。据了解,由于该校规定学生要修满300个学时才能毕业,平时参加一次活动也只有3个学时。献一次血就能得到30学时的奖励,让很多学生表示诱惑实在太大、不得不去。如此一来,本是以公益、自愿为原则的无偿献血一下变质成了对学生们的某种意义上的诱导与功利行为。一时间,校方这样的做法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讨论。

  无偿献血本是一种荣誉与社会责任的体现,其价值不应用金钱或是其他诱惑来衡量。《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就明文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这也就意味着无偿献血存在着两种性质,即无偿性与自愿性。无偿性是为了保证献血之不受利益驱动,提高血液合格率和质量;而自愿性则体现出对公民自由权利的保护,同时也客观体现了无偿献血的荣誉性质。

  而新闻中的校方,以高额学时为奖励,打着所谓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旗号,实则有侵犯无偿献血的无偿性和自愿性之嫌。校方拿着作为学生毕业条件的学时为诱惑,美其名曰“激励学生”,这不仅仅玷污了无偿献血的纯洁性,也伤害了衡量学习的“学时”的纯洁性。

  是什么让无偿献血变了质?首先是校方的“高额”奖励,即学生们口中所说的“诱惑实在太大”。虽然该高校奖励学时的行为看起来是在“激励”学生踊跃参加公益活动,但实际上已经背离了无偿献血制度设立之初的精神。当无偿变为变相有偿,而且是拿着与学生毕业至关重要的“学时”作为奖励的时候,实际上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法律赋予的自愿的权利。无偿献血活动成为一种校方与学生之间的变相交易,这实在是令人唏嘘。

  显然,校方是打着鼓励、激励的旗号行功利主义之实。在这样一个公益事件中,如果学生们踊跃参与,某些人的政绩表上似乎又可以记上一笔。而巧妙设立制度成功“绑架”学生,所捐献的血液似乎就成了校方的政绩考核工具。不纯洁的初心催生了不合理的制度,最终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应该再次明析的是,我国实行无偿献血的意义是无私奉献与公益事业,落脚点是荣誉感和责任感。我国法律规定可以鼓励公民献血,但要指出的是,一切鼓励手段都应该建立在不违背无偿献血初心和保护公民自愿献血原则的基础上。

  无偿献血应是非功利主义的,不应该变质成为“绑架”学生的交易。“学时奖励”机制引起的变质,值得我们批判与反思。此外,献血后需要补充营养,高校以营养品或者适当津贴的方式补贴献血学生是合理的。但一定要谨防补贴范围和数量过大,否则与功利挂钩的奖励机制又会使无偿献血变质。

  【作者为复旦大学学生】

标签: 无偿献血;学生;学时;献血;校方;奖励;变质;功利;公益;高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806/W02018061361637380265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