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时评丨最是救助托底 彰显城市温度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程永高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6月21日 07:15:00

更多

随着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杭州流浪乞讨人员动态信息库建立起来了,并接入全市110建立社会应急联动平台。人人献出一点爱,杭州这座城市就会越来越让人感到温暖。

timg.jpg

  全面小康路上,绝不让一个人掉队。据媒体报道,杭州市救助管理站15年来救助10万余名流浪乞讨人员。6月19日是全国第六个救助管理机构公众开放日。当天在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失散母子相聚的场景让人眼眶湿润。

  身处陌生的城市、熟悉的角落,流浪乞讨人员的内心时常是黯淡的。他们一时陷入困境,有很多无奈,这时候,社会救助就格外重要。“推进阳光救助,履行兜底职责”是今年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公众开放日的主题。过去十余年,杭州用爱心和耐心,也用制度和物质保障,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打开了一扇温暖的窗。

  不断完善的制度安排,筑牢杭州救助管理底线。早在2003年,杭州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了救助管理站。经过多年完善,从日常巡街到基本生活、医疗保障,再到确认身份、联系家人等,一套精准服务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高效运行机制已经形成。

  例如,救助管理站日常有城区小分队街面巡查,发现需要救助人员,就可及时送往医院治疗。待他们在食宿条件稳定的救助站安顿下来后,工作人员还会与各地民政部门、公安部门联系,帮助寻亲等等。对不少精神疾病、重症病人等特殊人员,救助站还会护送其返乡。十多年来,这样的案例有6063个。托底线、救急难,扎实的制度是最大保障。

  爱心、热情、奉献,驱散了受困者心头的阴霾。制度再扎实,也要靠人来执行。物质保障再好,也代替不了真诚的关怀。一些救助工作者每天穿梭于定点医院、公安部门和救助站之间,几年都没有回家过年了。每年春节期间,救助站开启24小时响应,帮助滞留站里的流浪乞讨人员吃上年夜饭、洗浴换新衣。多年前,偶然流浪到杭州的一名儿童,在救助站一次次帮助下寻亲未果。前年,他成为杭州市一位特殊的民政工作者,自食其力的同时也回报社会。救助工作认真负责,日常关怀嘘寒问暖,杭州救助站里类似温暖的故事不胜枚举。

  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社会力量充分发挥作用,为救助带来更多生力军。信息平台的搭建、专职人员的配备、职能部门的协调等等,杭州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然而,救助工作仍然纷繁复杂,需要更多社会支援。社区志愿者、社工组织扎根街头巷尾,便于发现流浪乞讨人员上,在帮助他们上有资源、有善心也有热情。近年来,杭州救助机构和他们建立了紧密联系,定期举办救助大讲堂、救援实战演练,提升其业务水平。随着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杭州流浪乞讨人员动态信息库建立起来了,并接入全市110建立社会应急联动平台。人人献出一点爱,杭州这座城市就会越来越让人感到温暖。


标签: 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杭州市;救助管理机构;公众开放日;杭州;母子;公安部门;社会力量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806/W02018062125338210826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