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着教书育人的心,不能又做着误人子弟的事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钱振霄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9月07日 18:00:13
需要在保持教学独立性的原则下,对教师和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良性引导和约束,比如浙江省此前就出台过相关规定,禁止11类增加家长负担的作业。归根结底,教育本有谱,创新得有度。
这年头,孩子不容易,当家长的也不容易。
当老师给布置“家长监督孩子数一亿粒米,并带回学校”这样让人惊掉下巴的作业时,我想,大部分家长的内心是崩溃的。这不是网络段子,这是佛山一小学数学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难怪网友直呼,总有一种作业让家长“泪流满面”。
不管这位数学老师的本意是何,从这份作业本身来看,这是近乎不可思议的。有人做过一个论证,结论是,如果一个人不吃不睡,保持每秒钟数3个数,那么他能用一年的时间数完一亿;同时,以10千克为一袋米计算,一亿粒米就相当于至少有833袋米。
就算本意是希望家长与孩子一起实践操作,哪怕出发点是好的,这里也不禁问一句,您的基本常识去哪儿了?操着教书育人的心,不能做着误人子弟的事啊!
回想我们那个年代,老师布置的作业无非是做题,再看今天的学生,家庭作业“无奇不有”。这里所谓的“奇”仅仅是因为出于局外人的角度,但反观中国教育,特别是低年龄段的教育在这几年的变化,可以发现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即从重习题向重实践转变。这是对素质教育的一次呼应,也是基础教育在长期应试化形态下的一次自我纠正的过程。这本是一件好事,但遗憾的是,尽管有明确的政策指向,教育实践中却出现了不少偏差。
之前听同事吐槽,学校老师一会儿要求父母帮孩子用手工做个“房子”,一会儿又要帮做个“车子”,尽管都是以废物利用为目的的手工作业,但一来二去,本就工作繁忙的家长就被套住了。随便浏览一下新闻也有类似感受,一到元宵节就让家长陪做灯笼,圣诞节就陪做圣诞帽等等,寒暑假还有要求出游写游记的,更有各种日常需要家长参与的作业,如此难度与频率,长此以往不免身心俱疲。这种所谓的实践与互动,甚至比题海战术更恐怖,是否有违素质教育的本意?
从本质上来说,种种互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作业就是为了避免孩子陷入“死读书”的老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教育教学上的创新确实带来了变化。再不济,至少我们那个年代可真接触不到各种书本之外的作业。所以毫无疑问,如今的孩子,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知识见闻,甚至社会关系的处理上,多少比过去的我们强。真正的槽点是什么?是过于追求教学的创新,过度标新立异进而偏离了教书育人的本意。
如今,我们的意识正在脱离“唯分数论”。在感谢教育理念进步的同时,依然要重提对教育权利的约束。如果去梳理相关对“奇葩作业”的新闻,就会发现,老师们的出发点总是好的,至少是他们认为好的。归根结底,作业离不离谱,解释权总是在老师手里,这就导致家长和老师之间总会存在对立面。所以,需要在保持教学独立性的原则下,对教师和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良性引导和约束,比如浙江省此前就出台过相关规定,禁止11类增加家长负担的作业。归根结底,教育本有谱,创新得有度。
标签: 家长;孩子;老师;佛山一小学;浙江省;家庭作业;素质教育;本意;互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