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号 | 严打收视率造假,广电的“第三把火”烧得起来吗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刘雪松 责任编辑
周宇晗
2018年09月17日 15:21:17
大数据能够解决的,就不要光靠文件来解决。而大数据的广泛引入与运用,又必须首先砸碎各既得利益方的人为障碍。
近日,电视剧导演郭靖宇爆料,新作《娘道》播出前,曾被一家卫视要求购买收视率,价码开至7200万元,否则不予播出。郭导呼吁影视界团结起来,彻底清除这颗毒瘤。
虽是旧疮重揭,但国家广电总局回有应称“启动收视率造假调查”,还是给出了诸多足以观望的信息。随即,多家卫视出面“呼应”。但作为影视界人尽皆知、又广而遍之的潜规则,人们感觉更多的还是风口上与这一部剧收视率造假撇清关系的意义,大于所有剧都一干二净的意义。总体上,属于贼喊捉贼的套路。
收视率造假,是圈内默认的潜规则。它制造的是虚假的火爆,虚假的繁荣。当然其目的不是自我安慰,而是为了合伙骗广告投入的钱。收视率越高,要价就越高。所以它直接造成的是,广告投入的成本增加,企业被捉弄,然后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从文艺作品本身来说,形成的是劣币驱逐与良币。这对文艺的伤害也是不可估量的。
收视率造假这块遮羞布,6年前就有人揭开来。一家影视公司公开举报,有机构操作收视率。但是迄今为止,年年有人喊打,年年没人下手。甚至这个话题摆到全国两会上讨论过,也不了了之。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对于类似于腐败效应的潜规则,整个系统缺乏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当人人都在造假,而你不造假,则在这个圈子里根本没法混,就会出局。有数据分析说,90%的电视剧,都在玩假收视率。这就是潜规则的力量。所以同流合污成为常态,出污泥而不沾,别人会把你当成妖莲,当成奇葩。二,监管失效,机制失灵,缺乏规范的监测评判体系。传统的统计样板,从布局之日起,就带着人情可操控的漏洞与弊病。用一位名导演的话便是,过去一个样本户,一桶油就可以搞定,现在需要5000元。
样本户“涨价”投假票,不是样本户本身心黑了,而是被商业机构给喂大了、熏黑了。当初“一桶油”,本身就是一盆商业操控的脏水。它是监测体系本身的不干不净所染黑的。而对于统计样本严重受到商业贿赂式的污染、统计方式的严重落后等业内诟病已久的核心问题,几乎各方都清醒地意识到,迫切需要将传统的统计样本和样式推倒重来。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具有法律与权威效应的机构来牵头做这件事。
演员天价片酬、制片人和导演大捞一票,加上收视率踹上一脚,附加在一部电视剧上的成本无比之高。而羊毛不是出在羊身上,却是出在消费者身上。如此沉重的翅膀,说文艺怎么怎么繁荣,容易沦为空话。所以说它是毒瘤,一点都不为过。
2017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曾联合下文,指导电视剧繁荣发展,其中明确提出针对性的要求:规范收视调查活动,确保收视率的调查机构具备合法调查资格,坚决依法严厉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切实维护行业秩序。
但事实上,文件的“指导”作用是有限的。文件很重要,但文件被架空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真正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还是要靠监管手段的创新变革、监管力度的加重加大。信息化时代,大数据、高科技,已经为电视剧收视率统计提供了足以颠覆传统落后手法、更具客观真实性的条件。因此,大数据能够解决的,就不要光靠文件来解决。而大数据的广泛引入与运用,又必须首先砸碎各既得利益方的人为障碍。可见从根本上挖掉这个毒瘤,首先看决心和勇气,其次才是技术手段。
这次广电总局出面回应,先是表个姿势,反应是快的,态度是正的。给了业界和社会很多的期待。但遏制并打击收视率造假,能否成为继严查明星偷税漏税、大幅减少小鲜肉在电视上的鲜活度之后的“第三把火”,能否彻底把这个业内心知肚明的暗疮给挖了,大家拭目以待。
标签: 收视率;造假;毒瘤;影视界;样本;电视剧导演;大数据;价码;郭靖宇;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