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号丨11篇论文被撤,“旧闻”掀波澜是“误会”吗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刘雪松 责任编辑
吕苏娟
2018年10月23日 15:57:56
让学术不端者丢这丢那之外,彻底丢丢他们的丑,这样的“杀戒”,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国际一家知名撤稿观察网站发布哈佛撤稿31篇论文的消息之后,国内网友紧绷已久的一口气刚刚释放出一点点,不料隔日就给堵上了——这家撤稿网站爆料,清华大学论文因重复使用图片、伪造作者等学术不端行为,撤稿11篇。网友查明,涉案论文作者来自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
此前的2015年至2016年,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多家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撤了4批稿,涉及中国作者论文117篇。而今再传清华大学博士生11篇论文被撤,网友气不打一处来。失望情绪迅速蔓延。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迅速作出回应,表示这11篇论文出自2010级博士生叶肖鑫之手,去年4月已对叶涉及严重学术不端的问题进行了严肃处理,撤销了其博士学位,同时对其导师唐国翌教授作出停止招收研究生资格,撤销其材料学科负责人和新材料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的处罚,目前唐国翌已办理退休手续。言下之意是,此新闻早已成旧闻,该处理的都处理了。
但是网友并未在这番回应中找到“旧闻”再提的“误会”感。去年“严肃处理”了,外界却一概不知,这羞羞答答的处理方式,本身也是不严肃的。
清华11篇问题论文,说是出自“前博士”之手,实际上是“前博士”与导师的共同学术研究成果。既然署了二人的名字,导师所负的,便不该只是“指导管理方面的责任”,同样应该承担严重学术不端的严重后果。倘若只是追究“指导管理”的责任,似乎给人造成导师被学生坑了的错愕感。
既然导师在论文上挂了名,就不能说,抄袭都是别人干的,自己没关系。天底下哪有成果可以均沾、而责任不均摊的好事?所以,处理学术不端,打板子的时候不能偏轻偏重,否则导师容易做成只分获利益、不分担责任的甩手掌柜。
清华对于此起学术不端事件的处理,总体的力度不能算轻。但一年过后不为外界所知,却是把面子守得很牢的。知耻是好事,可以“而后勇”,更重要的是可以治学风、刹歪风,给学术不端者树典型,给教育界、学术界正清风。但要达到这个效果,很多时候需要将有些“里子”扒出来示人才行。既可展示勇气,又可成为公示。坏事,就会办成好事。可惜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放弃了这个好机会。
学术不端,斯文扫地。既有评价考核体系不健全这一大背景之下的个人功利心问题,也有科研经费配置下的学术品德与做人品质问题。因为危害太大,所以国际国内视为丑闻中的丑闻。
中国论文是国际期刊撤稿的重灾区。有统计分析,从2007年到2017年,中国论文撤稿总量达到了2300多篇,位居全球第一。绝大部分撤稿涉及抄袭、造假等问题。机制与管理的漏洞之下,必有学术不端的“勇夫”,但即使是个人行为、在学界的比例中仅占少数,它最终伤害的还是中国整体的科研形象、学术形象,同时也使得大把的国家科研经费,被一些人随意“挥霍”,实际上就是两边都在做假、都在行骗。
这么多被撤稿的论文,相关的“扒手”不以为耻、前仆后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传到国内常常被“冷处理”了。清华大学的处理方式,便是如此。而与中国学界的淡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小保方晴子,2014年因两篇论文被《自然》撤稿而很快被早稻田大学取消博士学位,其导师为之深感羞愧而自杀。中国两三年时间,多达上百篇论文被国际著名期刊撤稿,而所涉机构作出的所谓“严肃处理”,似乎并没有触到这些品行不端学者的脸皮。这是很令人失望的。让学术不端者丢这丢那之外,彻底丢丢他们的丑,这样的“杀戒”,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标签: 清华大学;学术;导师;深圳;学术不端行为;论文作者;爆料;哈佛;博士学位;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