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观察丨找到链接时代的融合入口

来源:人民提报
作者:张天培    责任编辑 张萍
2017年08月22日 07:57:37

更多

让媒体与用户产生强关系、热连接,则是确保报道内容具有灵活度、生命力、独特性的关键。

  原标题:找到链接时代的融合入口

untitled.png

  路透社研究所不久前公布的年度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为新闻付费,比例从2016年的9%上升到2017年的16%。而新闻类APP,在很多国家“呈现出跳跃式发展”。这样的数据,对于探索传统媒体如何拥抱移动互联时代,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不少老牌媒体纷纷做出报道策略和经营方式上的转变。风格古典、严肃,素有“灰色女士”之称的《纽约时报》,就是利用社交媒体等新渠道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突出案例。仅2016年,它在数字领域的收入已经达到5亿美元,超过了众多知名新兴媒体,并有望持续增加。

  收入往上走的趋势喜人,但回顾《纽约时报》向数字化转型、试水媒体融合的过程,也曾走过不少弯路。2014年推出的两款APP产品,由于在内容呈现上没有把握好新媒体平台的运作逻辑,上线不久即关闭。2015年,《纽约时报》与脸书正式合作,通过后者开发的“即时文章”发布新闻报道,希望用优质内容换取年轻群体的关注。因为发现后者的链接转化能力还不如自己,1年后也就停止投入。这些试错经历或许可以说明,做好新媒体,手上没几把新“刷子”,恐怕很难获得预期效果。

  的确,线上和线下的读者群体毕竟有所区别,如果只是将传统媒体报道简单、机械地移植到新媒体平台上,不仅会造成水土不服,甚至还可能产生“排异反应”,陷入无法导流用户的窘境。试想,用户能通过各种手机软件实时看到免费信息,还有什么必要去关注报纸,或者浏览官方网站?有人戏称,脸书等社交媒体,正在把类似《纽约时报》的传统媒体,变成自己的内容打工者。如何更好地兑现在优质内容上的投入,显然应该有更广泛、深刻的思考。

  一位《纽约时报》的编辑坦言,“我们确实犯了很多错误,但这也是未来新媒体产品成功的必要经历。”在最近的一次改版中,该报在A2版刊登网络版的视频和必读文章推荐,A3版则刊登记者、编辑在推特上的精彩妙语。对数字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摘登与宣介,丰富了纸质版内容,方便没有新媒体接触习惯的用户获得更多网络信息,有助于纸质版与网络版、社交媒体之间产生有机互动。虽然还没有具体的效果评测,但这种积极变革的姿态无疑值得同行学习。

  “我们的价值观没有变;我们的表达方式变了。”在阅读习惯加速改变的今天,如何让读者愿意为新闻服务付出时间与金钱?分平台处理新闻内容、创新报道形式,是克服媒体融合水土不服的解决方案,而让读者成为报道中的一部分,让媒体与用户产生强关系、热连接,则是确保报道内容具有灵活度、生命力、独特性的关键。就像《纽约时报》发布的《2020报告》中强调的那样,“读者渴望互相交流和学习,他们需要感知彼此,需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机会。”只有针对分众、多元的新媒体阅读需求做出调整和改变,传统媒体才有可能找到数据时代的融合发展之道。


标签: 传统媒体;纽约;社交媒体; 2020报告;网络版;读者;纸质;时报;刷子;媒体产品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708/W02017082227721872132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