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声音丨不能片面理解“八成校园伤害案学校被判担责”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朱昌俊    责任编辑 钱振霄
2017年09月28日 20:03:36

更多

真正的问题在于,在校学生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否过高,又与哪些因素有关,相关方面又应该采取哪些方法去应对。若不能厘清这些细节,简单地说“不合理”,其实掩盖了真正的问题。

timg (2).jpg

  近年来,因课间打闹致伤、体育运动摔伤等各类校园伤害案件时有发生。26日,北京二中院对该类案件进行了通报,根据二中院的统计,校园伤害纠纷案件大多发生在小学、初中阶段,体育课及其他自由活动时间易引发伤害纠纷,在这类案件中,近八成学校被判担责。(9月27日北京青年报)

  看待这样一则新闻,我们必须首先注意背景的交代——比如,这几年,类似于“因担心发生意外伤害事故,部分学校不敢放开体育课”的新闻,就时有出现;而这次来自北京二中院的统计,在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中,“近八成学校被判担责”,一定程度上似乎进一步印证了学校的上述顾虑。可这其中的逻辑,还是值得好好剖析。

  不可否认,学生在校期间若意外伤害事故高发,学校相应的责任承担确实会构成一笔不小的负担。那么,作为“理性责任人”,学校尽可能地采取像减少体育课等方式来规避责任,似乎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而这,从教育角度,显然非好事。所以,不少人都呼吁应为学校的责任“减负”,比如健全学生的保险体系,实行责任共担,以打消学校的顾虑。这样的建议,当然有其现实合理性与必要性。但也应该看到,相较于如何来划分在校孩子意外伤害事件的责任,如何减少孩子的意外伤害风险,如何让他们享受应有的安全风险教育,才是更为本质的问题。

  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意外伤害事故多发,即便排除家长的“过度维权”,学校也是难辞其责的。要知道,风险教育和学生的安全管理,本就是学校的一项重要责任。对此,学校若只想到让学生“少动”来实现静态的责任规避,本身就有违教育伦理。与其急于撇清责任,更应该反思的是,学校的风险教育和安全管理是否真的做到位了?所以,不能一看到“近八成学校被判担责”,就想到家长“碰瓷”和学校“被冤枉”。

  另一方面,学校不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和风险教育,其根源或许并不在于学生容易产生意外伤害。众所周知,学校体育课可有可无,要么缺乏足够的专业度,要么容易被挤占,缺乏量的保障,不被放在与文化课对等的角度,这几乎是长期以来的教育通病,与是否要承担安全责任关系不大,而关键在于教育理念与考核中,体育锻炼、学生体质的要求被忽视。这一点与此前媒体报道的,学生体质下降,更易受到意外伤害等现象,其实是同一问题的不同面向而已。因此,即便通过优化责任承担体系来打消学校在安全责任上的顾虑,而不改变当前的教育考核体系,学校也未必真的就会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

  说到底,“近八成校园伤害案学校被判担责”,这一结论本身只能作为一种事实呈现,而不能直接得出到底合不合理的判断。毕竟,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在校园,学校按照法律规定承担相应的责任本就无可厚非。这里面真正的问题在于,在校学生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否过高,又与哪些因素有关,相关方面又应该采取哪些方法去应对。若不能厘清这些细节,简单地说“不合理”,其实掩盖了真正的问题。

标签: 学校;伤害;校园伤害;体育课;学生;中院;风险教育;体育锻炼;顾虑;安全管理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