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深评丨越过喧嚣看教育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杨三喜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7年11月18日 06:40:56

更多

家长陪孩子做作业急成了心梗,家委会选举竞相炫耀,企业职工亲子园幼儿遭虐待,高中生把匕首刺向了班主任… …

timg.jpg

  家长陪孩子做作业急成了心梗,家委会选举竞相炫耀,企业职工亲子园幼儿遭虐待,高中生把匕首刺向了班主任……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各种与教育相关的话题此起彼伏,冲击着人们的眼球。这让人不禁要问,教育问题为何频繁“刷屏”,我们所看到、听到的,是对当下教育现状的真实反映吗?

  教育问题覆盖全民,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民众关注教育发展、关心孩子成长是势所必然。然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现阶段教育的主要矛盾,教育发展状况还未达到让民众百分之百满意的程度。因此,社会关心、讨论教育问题是正常现象,亦是可喜现象。教育话题频繁“刷屏”,便是民众关注、参与教育的反映。对于民众关心的各种问题,我们应该秉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诸如幼儿园虐童案件,该整改的便整改、该追责的便追责,绝不姑息。

  新媒体时代,大家不再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还是信息的传播者和生产者。一个事件与我们所关心的话题重合、产生共鸣,自然而然会去评论、转发。“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之下,每一个人其实都可以成为一个传播中心。家长在朋友圈吐槽陪孩子做作业,可能会以裂变的方式传遍全网,演变成一个严肃的公共议题。一个由几个人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关注者可能有上千万,其覆盖范围和影响力甚至比一家拥有几百名采编人员的传统媒体还要大。问题是,很多自媒体账号没有“把关人”,有的自媒体人更是秉承“底线越低、红利越高”的原则,为了所谓“十万加”,甚至可以像捏橡皮泥一样随意歪曲、摆弄事实。而传统媒体的萎缩、严肃新闻内容的短缺,更使得我们越来越处于一个观点太多、事实太少,新闻反转频繁的舆论环境下。

  媒体的报道是对现实的反映,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现实的图景,构建了一个“拟态环境”,但“拟态环境”并不是对现实“镜子式”的反映,媒体对现实的描绘可能会失真。传播格局巨变的今天,由缺乏新闻专业主义操守的自媒体营销号为我们构建的“拟态环境”失真度则可能更高。

  以家委会选举风波为例,最开始便是在营销号上传播,然后才是传统媒体接力。各种观点纷至沓来。但回过头来看,似乎没有媒体调查过这件事究竟发生在哪所学校,家长们又为何竞相炫耀以挤进家委会,家委会选举中的炫耀是个别情况还是普遍情况?甚或那些微信截图是否真的存在还要打一个问号,它是不是一些自媒体为了赚取流量而导演的闹剧呢?不得而知。以前我们常说“有图有真相”,现在却更像是“看图说话”,图片的真相罕有人探究,借图各说各话倒是大有人在。就教育问题而言,家长的焦虑情绪燃点极低,可能一点就着。而一些营销号正是看中了这一点,炒作教育问题,把极端问题普遍化,千方百计地用它赚取流量。一个小问题,被反复传播、无限放大,也可能成为一个全民热议的话题,进而影响我们对现状的判断。

  世界没有那么完美,但也绝对没有某些媒介渲染的那么糟糕。如何看待“刷屏”的教育事件,其实也是在考问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它要求我们在纷乱躁动的舆论环境中保持理性思考。包括家长在内的公众,要多提高自身媒介素养,面对频繁“刷屏”的事件,首先要多问一句“是真的吗”,要能够穿透重重迷雾看清现实和“拟态环境”之间的区别,分辨清楚哪些是现实,哪些不过是我们想象出来的现实;哪些是普遍现象,哪些不过是个案,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舆论环境越是嘈杂,人们对真实、真相的渴望也就越发强烈。严肃媒体负有澄清事实、引导舆论的重大职责,在纷乱的舆论面前,要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正确引导社会情绪,帮助民众厘清事实真相,引导民众客观理性地分析现状。对一些自媒体来说,粉丝越多、受众越广、影响力越大,其承担的责任也越大,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要坚守底线,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近年来,教育发展成就巨大,“中国教育个子大了,骨架壮了,颜值高了,排位靠前了”。但是现状并不完美,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如何进一步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打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战,建立中国特色的考试招生制度体系等等。对此,我们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日拱一卒的姿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解决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提高民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为每个孩子铺设一条通向美好未来的光明之路。

标签: 教育问题;家委会;家长;民众;话题;传播;教育发展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711/W02017111751887556693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