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丨从“破窗执法”看如何捍卫法治尊严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晁星 责任编辑
钱振霄
2018年01月19日 16:21:55
“破窗执法”收获如潮好评恰似一堂公开课,这其中的执法力度与为民温度需要各方细细体会。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络热传:一辆12次交通违法未处理的小汽车试图逃避检查,驾车女子不开窗、不下车、不配合执法,民警多次劝解、警告无效后,打破了后座车窗,强制执法。此举受到舆论一片赞誉,有网友直呼“砸得好”。
法治是维护公共秩序、社会运行的基石,而徒法不足以自行,必须依靠执法这一关键环节落地。如果说司法是在肃穆的法庭上寻求公平正义,那么执法则是由一线警员在街头巷尾维护法治的尊严。然而近年来,本应威严刚正、代表国家强制力的警员形象却常常成了忍气吞声的“稻草人”——打不能还手,骂不能还口,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一边倒”的舆论漩涡。特别是全国接连发生公安民警辅警正常执法执勤遭遇暴力抗法、辱骂殴打事件,执法人员“流血又流泪”,违规违法者反倒气焰嚣张,产生了极其恶劣的“破窗效应”。对此,公安部近日表态要求,坚决维护执法权威,“为民警依法履职撑腰打气”。
警察是公共秩序的守护者,我们强调执法必严,当然不是要搞外国警察动不动就“拳打脚踢、拔枪相向”那一套,而是要求执法行为规范、文明,同时严肃、权威。我们的警察队伍头顶“人民”二字,执法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和温度,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在底线问题上妥协、退让。若执法者瞻前顾后、缩手缩脚,在畏于执法和肆意抗法“你退我进”中,法律的权威性终将消失殆尽,社会安全运行底线也终会失守。此次“破窗执法”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警察选择砸破后座车窗,以避免伤害车内的人。这被舆论解读为“真正的温度”:原则上寸步不让,方式上讲求柔性。从前两天舆论对“拦高铁”事件中列车工作人员迁就违规者的批评,到此番对“破窗执法”的一致点赞,我们不难读出公众对执法者的期待:依章循规,严格执法;有理有据,软硬有度。
只要是依法履职,就要挺起腰杆、祭出重拳,不给任何违法违规行为以逃脱空间。这里头,固然需要相关部门出台刚性举措,为一线执法者撑腰;同样需要全社会形成客观、理性的舆论氛围。如今,人人都有麦克风,处处都是聚光灯,警察的一言一行常要面对无数双眼睛。人们乐于监督公权力是好事,但让人忧心的是,批评不总有理性为伴,常常是一句“警察打人了”就能引来漫天口水。可以说,很多人有警察“恃强凌弱”的刻板印象,可大家又很健忘——刚刚还不问青红皂白,对坚决执法者恶语相加,转过头来,又为一些违规违法者所恼,质疑警察不够硬气。这种前后矛盾的心理诉求,恰在提醒我们迫切需要强化法治共识。
规范运行的法治社会,惠及的是最大多数人。如果说,当好警察要学会刚柔并举,提高执法的规范化水平,那么普通民众也应通法理、晓情理,不要轻易被一些嘈杂的舆论带偏。“破窗执法”收获如潮好评恰似一堂公开课,这其中的执法力度与为民温度需要各方细细体会。
标签: 执法;警察;违规;舆论;车窗;法治;公共秩序;履职;警员;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