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让更多“创新合伙人”共写中关村传奇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胡宇齐 责任编辑
钱振霄
2018年01月26日 13:48:34
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的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
中关村的崛起少不了“广聚天下英才”。如果说此前政策关注的更多是人才在事业方面的需求,那么“创新16条”无疑更进一步重视起人才其他方面的现实诉求。“创新合伙人”的提法,体现着平等、尊重,更显示出合作、共赢的基本理念。唯有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勇气、先行先试的探索、以人为本的温度,这片走过数十载岁月的热土,才会跟初生时一样年轻,催生出更多传奇。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日前发布,16条创新举措亮点颇多,而突出聚焦的是“人才”: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关注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等创新群体,吸引一批具有高度粘性、扎根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创业的“创新合伙人”;加强对青年科学家和青年创业者的支持力度,在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强化对人才的综合支持……以人为本的思路赢得多方点赞,再次点燃了人们对这片创新创业热土的期待。
中关村,中国技术创新最前沿。20世纪80年代,陈春先、柳传志等一批科研人员率先“吃螃蟹”,走出科研院所的围墙,冲破体制束缚下海创业,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声名渐起。1988年,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正式向科技创新进军。脱胎于此的中关村科技园,作为政策性区域,聚集了全国一半的独角兽企业,2017年平均每天诞生80多家企业,对北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几十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中关村已发生沧桑巨变。而这,正是中国在发展之路、创新之路上急速前行的一个缩影。
如今,作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旗帜,中关村正昂首走向世界,许多人热烈关注这个“中国硅谷”,也热衷解码其中的成功经验。中关村为什么能发展起来?有政策支持因素、有资源聚集因素,更离不开改革大背景下构建的良好发展生态。这块与祖国改革同步成长的热土,始终是先行先试的平台,从 “1+6”系列新政策,到“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等,不断为创新创业“松绑”。权力的“减法”,服务的“加法”,激发了创新创业热情的“乘法”,吸引了大量人才、技术、资金资源,集聚效应形成强大的创新气场,活力“浓度”又推动了创新效率,独特的生态系统成为中关村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关键。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中关村的崛起少不了“广聚天下英才”。人才去哪儿,是“用脚投票”的过程。曾有创业者坦言,选择中关村,除了有科技报国、产业报国的梦想,还因“在这里更容易成功”。说到底,无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或是简化审批程序,都是围绕着“人才”做文章。如果说此前政策关注的更多是人才在事业方面的需求,那么“创新16条”无疑更进一步重视起人才其他方面的现实诉求。“创新合伙人”的提法,体现着平等、尊重,更显示出合作、共赢的基本理念。
在创新群体中,青年人是一支生力军。歌德有言,“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的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青年科学家和青年创业者,最富朝气和梦想,他们敢想敢干、锐意进取,释放出的能量往往超出预期;而他们的“软肋”也同样明显:事业刚起步,掌握资源有限,还面临着成家立业、安身立命等现实问题。“压力山大”的生活面前,不乏有人感慨“人生的理想越飞越低”。此时,为青年人才扫除后顾之忧,无疑将为他们追求梦想提供更有利、更友好的环境。
今天的中关村,吸引着世界目光,亦面临着艰巨挑战。中关村有这样的“加速度”——联想从创立到实现100亿元的销售收入用了20年,百度用了不到12年,小米用了不到3年;这里产生第一个100家上市公司用了20年,第二个100家用了不到4年。日渐加快的创新节奏背后,正是日渐激烈的竞争态势。世界创新大潮风起云涌,中关村肩负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必然需要拿出更大担当、更多作为。唯有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勇气、先行先试的探索、以人为本的温度,这片走过数十载岁月的热土,才会跟初生时一样年轻,催生出更多传奇。
有人曾将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比喻为“爬珠峰南坡”,征途漫长,但道路平缓、相对安全;将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比喻为“爬珠峰北坡”,比较艰险却节省路程,经久积累便会成为核心竞争力。创新发展之于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必须率先出征、走在前列。期待更多“中关村”闪烁创新智慧,支撑北京完成“爬坡”过程,为中国创新开创更加开阔光明的前景。
标签: 中关村;创新;人才;合伙人;热土;以人为本;创新创业;天下英才;共赢;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