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多下真功夫 别动歪脑筋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朱隽 责任编辑
杜博
2018年02月04日 09:01:22
提高脱贫质量没有捷径,心中时刻装着贫困群众,帮他们发展能够持久受益的产业,帮他们掌握能够谋生致富的技能,让他们鼓足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干劲,措施精准再精准,工作扎实再扎实,这才是出成绩的正确路径。
最近的一则关于脱贫考核评估的报道,令人颇多思考。某省开展脱贫第三方绩效评估,评估组由高校师生组成。评估组成员称,他们在一个贫困乡镇受到了“特殊”的接待。在开展评估的4天里,每次晚餐都是四五桌的“好酒好菜”,粗略估计单桌的费用就超过千元,折合人均百元以上。如此“高标准”的结果是,每餐的饭菜根本吃不完,浪费严重。
人数不多的一顿晚餐,就花掉四五千元,已经远远超出了热情好客的范畴,不该是一个贫困乡镇本来的“气派”,更与脱贫评估的主题不符。难怪不少人说,这个乡镇的干部想用好吃好喝赢得评估组的肯定,讨个好分数,没把功夫用在脱贫攻坚的正地方,净动应付评估的歪脑筋。
脱贫攻坚,打的是硬仗。越到最后攻坚阶段,剩下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目前全国还有约120个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深度贫困县,2.98万个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深度贫困村,这些地区的贫困群众致贫原因更复杂,脱贫难度也更大。到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任务依然艰巨,仍面临不少挑战。
如期完成脱贫任务,保证脱贫质量,才能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色更亮。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自身努力,更与扶贫工作有没有精准落实,扶贫干部是不是尽职尽责,脱贫考核做没做到严格真实等密不可分。其中,扶贫干部作风硬、能力强、肯下真功夫,是提高脱贫攻坚质量的重要保证。
应当说,大部分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都是超常规付出,任务重、压力大,特别不容易。笔者采访过这样的第一书记,一个月几乎天天住在村里,做贫困户思想工作常常从天亮讲到天黑,自己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大小事情都帮不上手;笔者也采访过这样的驻村农技员,村里贫困户发展产业要手把手地教,非贫困户需要技术服务要上门帮忙,甚至其他乡镇遇上技术难题也得赶过去,租摩托车跑山路,一天就要花费将近200块钱……他们为了让贫困群众尽快过上好日子,肯下真功夫,提高了脱贫攻坚的成色。
也要看到,还有少数扶贫干部在动歪脑筋。有的人不去分析贫困群众的收入来源、结构和稳定性,把预期收入都算作实际收入,搞“数字脱贫”;有的人平时不进村入户,不帮助贫困群众找适合的致富产业,只在评估考核时才临时抱佛脚,搞“突击脱贫”;有的人只盯着贫困户收入达标,却忘了现行脱贫标准还有“两不愁三保障”,让贫困群众“被脱贫”。
要知道,在脱贫攻坚上动歪脑筋,既无法让贫困群众真正过上好日子,更不会给自己带来真政绩,相反还会因违法违规违纪受到严厉处罚。有人因打扶贫资金的歪主意而受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0月底,因当年审计发现的扶贫资金问题,就有970人被追责问责。有人因在落实脱贫攻坚任务上动歪心思被惩处,仅去年就有多人因落实扶贫工作不到位、不精准受到严肃处理。
如今,对脱贫攻坚战的要求已由打赢转向打好。提高脱贫质量没有捷径,心中时刻装着贫困群众,帮他们发展能够持久受益的产业,帮他们掌握能够谋生致富的技能,让他们鼓足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干劲,措施精准再精准,工作扎实再扎实,这才是出成绩的正确路径。
标签: 脱贫;贫困群众;攻坚;脑筋;脱贫攻坚;评估;好日子;扶贫干部;贫困户;动歪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