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九成小学生“喜欢”课外补习,如何疏导?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胡欣红    责任编辑 王天骏
2018年02月14日 11:53:00

更多

学生们之所以如此高度“认同”甚至“迷恋”课外培训,固然与跟风密切相关,但确实也暴露了当下学校教育的一大软肋——大班额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原标题:九成小学生“喜欢”课外补习,如何疏导?

388.jpg

  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寒假的到来,也意味着密集的“校外培训课程”开始了。据媒体报道,刚刚落下帷幕的地方两会中,浙江、北京、重庆等地教育界的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学生的“课外补习热”,纷纷致力于呼吁社会、家长、学校形成合力,协同“疏导”。
  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时常引发舆论热议。在公众印象中,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基本上是拜课后作业太多所赐。然而,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时代小学唐彩斌校长的调查却颠覆了公众的认知“常识”。
  唐彩斌调查发现,93.8%的学生觉得“去学校上学”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对于学校里老师布置的作业,总体感觉到“非常轻松或比较轻松”的占82.4%,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在1个小时之内可以完成的占到78.4%。即使是双休日,2小时内完成作业的占到81.3%。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到随着近年来学校推进深化课程改革,学校教育所发生的悄然变化: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受到学生喜爱,学校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
  令人尴尬的是,“校内减负校外补”。调查发现:周一至周四,家长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的占到61.7%,双休日布置作业的占到75.5%。周一至周四,晚上开始参加培训的占50.0%,甚至20.1%的学生参加2个以上的培训班。到了周五至周末,没有参加培训的仅8.8%,参加2个班以上的70.9%,3个班以上的占到44.6%,甚至有4.7%的同学参加5个班以上。
  看来,学生的负担主要不是来自于校内,而是来自于校外。经常有家长晚上打电话给老师,说孩子培训班里的作业来不及了,能否学校里的作业不做了?课内作业给课外作业让路,令人无语。
  正是基于对“课外补习热”的深刻认识,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将原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提法改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一字之差,显示了学生学业负担在新时期的新特点,课外学习的负担已经成为国家层面关注的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课外补习是一个国际性的现象。基础教育领域课外补习之所以泛滥,既有市场“刚需”的因素,也与教育企业或者从业者推动密切相关。作为课外补习高强度地区的中、日、韩地区,儒家思想中重视教育、积极向学、注重纸笔考试的文化传统,为课外补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种传统在与知识经济重新结合后,导致东亚国家的课外补习教育历史最为悠久,规模也最为庞大。
  课外补习的初衷在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补差、培优”,希冀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然而,补习也会产生负作用:有的学生因为课外补习而在学校课堂上睡觉,还有学生因为提前补习相关课程,导致教师正常教学进度受到影响……从教育公平角度审视,经济、文化资源等处于优势的家庭的学生,获得良好效果补习教育的机会更多,最终结果有可能导致高中甚至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出现分层。
  面对呈泛滥之势的课外补习,治根之策当然有赖于建立科学的入学选拔机制、教育公平的推进和切实构建人能尽其才的教育模式。
  然而,在理想的教育实现之前,究竟要不要上补习班?该上几个补习班?作为家长,也应该有自己的权衡。在全球PISA测试中,上海的经验告诉我们,每周超过10小时之后的作业,付出的时间与学业的进步成负相关,就是说花的时间越多,学习效果反而不好。换言之,家长需理性看待课外培训。
  值得注意的是,在唐彩斌校长的调查中,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数据——有90.4%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和喜欢”这些课外培训,79.2% 的同学认为“课程内容吸引我,上课老师也喜欢”,95.1%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
  学生们之所以如此高度“认同”甚至“迷恋”课外培训,固然与跟风密切相关,但确实也暴露了当下学校教育的一大软肋——大班额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因此,学校如何抓住学校教育这个主阵地,大有文章可做。学校里给的专业教育服务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家庭的需求,就能发挥出应有的“挤占效应”,参加课外教育自然会减少。

标签: 补习;学生;学校;家长;学校教育;培训;老师;教育公平;学习负担;补习班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802/W0201802144237380414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