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丨一碗年夜饭,催我回故乡
来源:光明网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2月16日 09:28:39
山水一程,风雪一更。如果说春节是中国传统民俗的典型,那么,除夕则是春节中最有仪式感的一天。
山水一程,风雪一更。
今天,有人还在路上,有人尚在远方。
中国传统春节,它的番外篇名叫“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人口迁徙”。2018年中国春运,40天,30亿人次。从1亿乘客到30亿旅人,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高铁,从摩托大军到顺风车出行……一整个中国,都在同一条回家的路上。
不知不觉间,改革开放的40节“时光车厢”风驰电掣而过,有人看到个体出行的“囧途”悄然化为舒适的“坦途”,亦有人看到民族复兴的身影在历史的站台上铿然挥手。
年年除夕,明又除夕。
月穷岁尽之日,万家添暖之时。这一天,是一根拐杖支撑了365天的望眼欲穿;这一夜,是一壶老酒煮烫了365夜的阖家团圆。有人算了笔账:从2月11日上午10点到12日10点,中国人一天通过银联网络消费的总金额达到3880亿元,交易1.25亿笔,平均每秒消费1450笔,比平时增长了30%。花钱了,过年了。北上广的地铁车厢,可以躺着玩儿了;中西部的乡间小路,都能车堵为患了。你看到的是身的“空城记”,看不到的是心的“双城记”。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一碗年夜饭,是激荡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殷殷召唤。
人生大抵就是两个命题:年少时,去远方;年长后,归原乡。春节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日子,将散向四面八方的人,拉回那个叫做“家乡”的原点。焚香致礼、辞旧迎新,挂灯笼、迎财神……吃罢团圆饭,分发压岁钱。如果说春节是中国传统民俗的典型,那么,除夕则是春节中最有仪式感的一天。闽南的围炉、江淮的汤圆,小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村野叮叮咚咚的砧板声,是生活最美的滋味、是人生最暖的回响。
一碗年夜饭,催我回故乡。就像钱钟书先生说的:“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和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再多元的选择、再迭代的社会,在春节,中国人还是多会选择聚首在家的港湾,这无非两个原因:一是中华文明绵延千载而不曾断裂,恰是因为传统民俗等串联起国人的血脉情缘;二是中国文化的价值信仰更偏重人文与人情,这种诗意就像网友说的,“日子一半是想念,一半是陪伴”。
许我一颗向阳心,带我回到家门前。春节叫人想家、叫人思乡,叫人触摸到无处不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理性主义迥然有别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扎根于典型的家族社会结构中。孔孟之道、老庄哲学……上下五千年的价值体系内,绵延的家族系谱与浩荡的家国情怀,相互融合、相互激荡,催生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价值取向。“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家风高洁、乡风淳厚,于熟人社会的版图上,密织亲情的网络,酿纯德行的操守。此后,我们向陌生人社会出发,无所畏惧,一往无前。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十九大东风劲吹,新时代春色满园。这是中国人的春节,这是中国的春节——国内生产总值迈上80万亿元人民币的台阶,城乡新增就业1300多万人,社会养老保险已经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覆盖13.5亿人,又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340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有了温暖的新家,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数提前完成600万套目标任务……这一碗年夜饭,有“中国味道”,亦有“世界芬芳”。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下,在磅礴澎湃的未来之前,辽阔故土、大美中国,拥抱扑面春光,心生光芒万丈。
明日,愿回家的你,去向更好的远方,愿远方的你,能回最暖的故乡。
标签: 春节;年夜饭;中国人;人生;风雪;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