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姐搭顺风车遇害,争论的价值在于改善
来源:中国网
作者:与归 责任编辑
吕苏娟
2018年05月11日 13:54:27
关于滴滴到底有无责任、需要承担多少责任的争论此消彼长,这也恰恰从侧面说明,作为新事物遇到的新状况,它确实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模糊地带,相应的约束和监管政策并没有完善到位。
5月5日晚间,21岁的空姐李某从郑州航空港区搭乘一辆顺风车前往市区,随后失联。5月6日早间,李某家人与朋友联系滴滴公司和向警方报案。5月8日,警方发现该名空姐的尸体。随后,警方通过侦查通报,网约车司机刘某华有重大作案嫌疑。
在滴滴平台打车再遇凶案,一时又让舆论哗然。5月10日,滴滴方面发表声明表示,作为平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真诚地和李女士的家人道歉。同时,滴滴已经成立专项工作组,密切配合警方开展案件侦查工作。
滴滴的声明,可以说是既诚恳,也到位。明确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既是一种企业担当,也是一种责任自觉。但对于滴滴有没有责任,却引起了不少争论。
有人说,这是一起刑事案件,什么人、在什么地方都有可能做出来,凶手应承担所有责任,不关滴滴什么事儿;但也有人说,滴滴有义务对司机能力和品行进行审核把关,有责任保障乘客安全。那么,孰是孰非呢?
其实,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来讲,乘客打顺风车,是购买了服务,而这个购买的对象,也就是司机和平台(乘客付的钱中,平台抽成一部分)。三者的关系是连带的、不可分割的,平台作为中间方,既是牵线搭桥者,更应是服务质量的担保者。
其实不仅仅是滴滴,如今很多互联网平台的角色,很类似于传统社会里的“担保人”。就滴滴顺风车而言,无论是司机之于乘客,还是乘客之于司机,都是基于对滴滴这个平台的了解和信任,相互走到了一起,共同签订了一份“契约”。而这份契约上,显然是有着滴滴“公章”的。
司机出了问题,处于相关方、且是强势方的平台当然不应该、也不可能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滴滴的回应,正是说明了这一点。新生事物必然伴随阵痛和教训。顺风车作为新的出行方式,在给大众带来方便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而这些风险中,有些不足和漏洞显而易见。
比如,滴滴快车司机在北京地区注册需要实名制,需提供身份证、驾驶证和行驶证,同时需无犯罪、吸毒记录,无酒驾、毒驾等严重交通违法事故。此外,驾龄3年以上,准驾车型C2及以上。一般审核期限为3~5天。而顺风车车主的申请条件则相对宽松,只需身份证、行驶证、驾驶证均真实有效,且驾龄需在一年以上,车主审核时效最快为48小时。
然而实际中,顺风车的司机更需要严格的条件和要求。因为不同于专车、快车行程短、往往处于闹市的特点,顺风车一般都是长途服务,乘客要和司机相处很多时间。而从行车环境来讲,有的路程是在高速甚至无人烟的地方,而有的时间段经常是在深夜,这样的时间和空间,更利于司机作案,也更容易诱惑出司机心中的恶念。
目前,关于滴滴到底有无责任、需要承担多少责任的争论此消彼长,这也恰恰从侧面说明,作为新事物遇到的新状况,它确实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模糊地带,相应的约束和监管政策并没有完善到位。因此,对空姐搭顺风车遇害一事,绝不能止于就事论事,而应吸取血的教训,查漏补缺,尽快给新事物加一道安全防盾。
标签: 空姐;司机;乘客;监管政策;模糊地带;顺风;事物;警方;驾龄;驾驶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