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丨无现金社会要跨过安全这道槛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张海英 责任编辑
王天骏
2018年06月10日 09:05:59
很多人安全风险意识不高,运营商安全保障措施不全,加之监管存在漏洞,都会影响到移动支付安全。
原标题:无现金社会要跨过安全这道槛
如今,二维码支付在餐饮门店、超市、便利店等线下小额支付场景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马国光近日表示,“在开放环境下,移动支付风险正逐渐成为主要风险类型,并呈现出隐蔽性、复杂性、交叉性等新趋势,移动手机端发生的账户盗用和欺诈呈现高发态势,给用户资金造成严重损失”。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成就令人惊叹,无论是移动支付用户规模高达5.27亿,还是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居全球第一,都说明我国移动支付发展领先全球、引领全球。今天,就连小商小贩都通过二维码来收款,大爷大妈们也用手机来付款。因而,国内外不少声音认为中国已进入无现金社会,甚至几年前就有人认为无现金社会已到来。
从发展成就看,如今似乎可以说无现金社会来了。今后,随着移动支付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用户规模越来越大,无现金社会会更加名副其实。不过笔者还是认为,不要轻言无现金社会来了,至少目前还不适合这么说,原因在于:一是还有一多半人仍在使用现金交易;二是在安全缺乏保证的情况下难言无现金社会。
移动支付的优点有很多,这里不再详细赘述,而缺陷也很明显,即存在多种安全风险,比如手机丢失会带来安全风险;手机操作系统、APP应用软件的某些漏洞也有安全隐患;尤其是应用最广泛的二维码支付,既出现过“李鬼”二维码,也会携带恶意代码,造成用户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所以,移动手机端发生的相关案件呈高发态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似乎不太适宜渲染无现金社会,因为这容易让某些移动支付用户,尤其是新用户放松安全警惕,甚至误以为无现金社会就是无风险社会,从而给某些人利用移动支付骗钱提供了机会。而移动支付运营商喜欢用无现金社会来推广业务,可安全保障却未必到位。此外,监管尚不完善,何谈无现金社会?
何为无现金社会?笔者认为,至少应该有三大评判标准:其一,绝大多数人具备移动支付安全常识。比如,设置移动支付密码、不使用免密支付功能、更换手机号码时与支付平台及时解除绑定等。我国已经有移动支付安全便民宣传周等公共活动,但还需要大力度普及移动支付安全常识,这需要有关各方共同来努力。
其二,移动支付运营商承担应有的安全责任。尽管各个运营商都高度重视客户信息安全、财产安全,不断优化对盗刷、欺诈风险的识别和防范功能,但相关案件依然不少,如去年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披露,有人盗用他人信息注册支付宝,盗走卡内1万余元;有人用支付宝发两百个红包自发自收,盗窃四万余元。由此可见,安全防线还有待筑牢。
其三,基本做到监管无漏洞。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已经不少,监管者仍在不断完善监管,如央行此前发布的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已于今年4月1日起实施,针对条码支付技术风险,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要求。但专家指出,公开的二维码无人监管,且支付前的二维码管理缺失。不管是缺少技术手段,还是缺乏法律手段,都需要及时完善。
可能有人会说,现金社会也存在安全风险,无现金社会不可能完全无风险。但目前看,很多人安全风险意识不高,运营商安全保障措施不全,加之监管存在漏洞,都会影响到移动支付安全。在这三方面没有明显改善之前,无现金社会不会很快到来。
标签: 现金;手机;安全风险;安全常识;相关案件;餐饮门店;风险类型;用户资金;条码;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