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讹传“碰瓷高手”是在“碰瓷”人心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何勇海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8年07月21日 09:23:38

更多

“碰瓷高手”的流言,痛在老人心里,其实更应该疼在“正义人士”的脸上。

  新闻——据7月18日《成都商报》报道,今年 6月8日,四川南充的69岁老人刘德科被一名小伙子推着电动自行车撞倒,却被人群围堵称他对高考生“碰瓷”。事后证明,小伙子非考生,并向警方承认自己撞了老人。交警部门认定,小伙子负全部责任,但刘德科仍逃不出“碰瓷”的舆论漩涡。

5.jpg

  流言比碰瓷更可怕

  为何舆论会相信老人是碰瓷?从传播学角度看,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符合自己预期的说法,而忽视对事情本来面目的追索。

  一些人对老人的偏见,对高考生的关爱,对碰瓷的痛恨,对警方的不信任,全在这起“碰瓷高手”流言事件中体现了出来。而误会一旦形成,并通过网络传播,再想澄清谈何容易。

  可见,流言比碰瓷更可怕。面对碰瓷,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人证物证获得清白;而流言不同,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有些流言披着善意的外衣,迷惑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辟谣难度更大。

  积极辟谣和依法惩谣当然很应该,但事实证明这远远不够。即使肇事方配合辟谣,网络平台删帖道歉,造谣传谣者被追究法律责任,也难以阻挡这种已经传播开的“碰瓷高手”流言。一位被冤枉的老人,出门都携带事故认定书,令人戚戚然。

  谣言止于智者,止于真相,止于法律,但要得到根本性改观,还需下大功夫铲除流言滋生的土壤。在依法惩治网上网下造谣传谣的同时,还应致力于消除社会对老人的偏见,依法严惩每一个讹诈者,提升执法公信力。

  只要老人被贴上的标签撕不掉,类似流言就难以根绝。媒体也有责任发出客观、全面的报道和声音,为老人群体正名。陈广江

  应多一些求证意识

  三人成虎,人言可畏。此事给这位老人及老伴带来的“莫须有”的心理伤痛,恐怕难以估量。

  在这起“碰瓷高手”流言中,撞倒老人的小伙子首先应受到良心与道德的谴责。有人误认他是高考生,并劝他赶紧去考试,小伙子顺势“丢盔弃甲”离开现场。这是否是肇事逃逸,需要交警认定,但最起码的一点,此举是没有担当、躲避矛盾的表现。有了沉默与逃避之因,才有“碰瓷”流言之果。这是我们需要反思之处。

  被撞老人成了众人讨伐的“碰瓷高手”,其背后推手还有伪正义的因素。围观者看似在维护正义,实际是一种伪正义。比如,在调查结论出炉前,妄下老人碰瓷的结论,虚构老人碰瓷的事实,并在网上传播,还散布这对老夫妇的照片。这其实是对老夫妇的名誉权、人格尊严权的侵害。有律师建议受害方子女收集相关证据并报案,严肃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这从一个侧面警示人们,在维护社会正义前多点求证意识,不光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当然,出了类似“冤案”,及时必要的纠错的机制不能少。一方面要及时查清并公布真相,让肇事者在公开承认错误、澄清事实;另一方面要严肃追责那些起哄者、故意挑起事端之人。“碰瓷高手”的流言,痛在老人心里,其实更应该疼在“正义人士”的脸上。

标签: 流言;老人;考生;德科;碰瓷高手;电动自行车;成都商报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807/W02018072133681581787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