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工程”:雄心壮志也须先小心求证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项向荣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8年11月25日 08:51:54
即便是雄心壮志,也要经得起严肃而又严谨的论证,想象可大胆,求证须小心。
近日,“天河工程”启动星箭研制的消息引起大众关注:通过发射火箭卫星,对大气中水汽进行人工干预,实现水资源空中调配,宛如制造一条“人工天河”……有消息称,这一工程已被当地确定为重点创新项目,获得大量财政资金支持。而据澎湃新闻报道,多名气象学家则实名质疑“天河工程”,称其是“既没有科学技术也没有技术可行性的荒诞幻想项目”。
近年来,我国出现或设想的富有“雄心壮志”的科研、工程项目越来越多。比如巨型对撞机,比如时速4000公里的高速飞行列车,这是好事,科学发明的一个前提就是想象,不敢想,那么人类怎么会发明飞往宇宙的飞船呢?回到“天河工程”这件事引发关注的原因,它本身的疑点还真不少。比如其科学基础源自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的一篇论文。而王光谦是个河道专家,并且这个项目里几乎没有气象方面的专家参与,正如气象专家陆汉城所说:“这个项目本身是属于大气科学、地球科学,却绕开了大气专家。”还有气象专家几乎都认为目前实现呼风唤雨的条件不存在,怎么把水汽变成云,云变成降水,这自然规律还几乎没掌握。北京日报评论说:一堆搞河流泥沙的学者,怎么一下子就想着搞气象学家都反对的气象问题?这件事情让人看不懂的首先就在于这个地方。
其次,细究起来,这个浩大工程所能达到的效果可能也有限。根据规划,“天河工程”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地区分别增加降水25亿、2亿和1.2亿立方米。但科学家冯大诚质疑,“这好像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但实际上平摊下来),柴达木盆地至多能够增加每年1毫米的降水。如今那里的降水量是每年不足100毫米,怎么增加了1毫米就有望‘解决柴达木地区干旱少雨的情况’了呢?”如果此说为真,那这个耗资甚巨的工程到底意义何在呢?
科学界已经达成的共识是,我们目前还不可能在空中搬运水汽,也没有能耐让该下雨的云不下雨。虽说,这不是人们质疑的理由,毕竟能够实现呼风唤雨,解救饥渴难耐的撒哈拉沙漠生态难民是人类的理想之一。但像“天河工程”这样被整个气象学科专家强烈质疑的项目,不应该现在上马却依然上马了,这表明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的决策程序是不是存在问题?是脸面工程?还是科研团队为索要经费而巧设名目?对于这些质疑,有关部门应当认真回答,以解人们心头之惑。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论证机制在哪里呢?有没有呢?因为不事先小心论证而仓促上马导致损失惨重浪费严重的“宏大”工程历史上比比皆是,今天我们质疑“天河工程”,不是否定他敢于想象的精神,而是质疑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因为,即便是雄心壮志,也要经得起严肃而又严谨的论证,想象可大胆,求证须小心。
标签: 质疑;天河工程;水汽;天河;气象学;技术可行性;财政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