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面对面 手牵手 共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郝洪 责任编辑
钱振霄
2018年12月08日 09:03:28
今天,长三角城镇群密集出现,跨省通勤圈形成,催生多模式的轨道交通网和机场群,倒逼区域交通一体化再创新。
每提一体化,必谈断头路。区域协同发展起步早、路网总体完善的长三角也不例外。为何总会有断头路现象?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陈小鸿告诉笔者,上世纪90年代,上海规划城市高速路网,碰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与江浙便利连通,连通之后对上海意味着什么。在制造业飞速发展时期,为赢得招商引资发展机会,区域内各省市政策不一,市场分割,交通如何互联,上海不是没有过纠结。
新世纪之初,沪苏浙三地多方协调,长三角16个城市7300公里高速公路网的连接,最终纳入《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这一突破,很大程度上源自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倒逼——长三角区域经济开始跨越粗放型发展阶段,资源集聚、产业链延伸,交通互联互通是前提。
如今,省际毗邻的小城镇在融合发展,长三角又面临着连通县级、村级公路的需求。特色小镇出现,城镇圈崛起,倒逼着长三角区域改变以行政等级和技术等级为路网节点的传统,更多考虑经济节点的连接。这意味着,长三角不仅要打通大通道,还要疏通区域交通的“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呼唤新机制、新变革落细落小落实。比如跨省界断头路代建模式,缩短交通建设审批时限,下放审批权限,建立交通部门跨省域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梳理沟通跨省界道路规划建设情况,长三角在交通一体化上越走越实。
产业升级、城市转型、小城镇跨省域竞合、新型边界城镇关系等,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如上海一位乡镇党委书记所感叹的:“行政有边界,发展无边界。毗邻地区背靠背就会形成一堵墙,面对面才有牵手共同发展的可能。”可见,激发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顺应发展趋势,顺应市场规律,是区域一体化的关键所在。
今天,长三角城镇群密集出现,跨省通勤圈形成,催生多模式的轨道交通网和机场群,倒逼区域交通一体化再创新。而这种区域轨道交通互联的内在动力和需求,必将进一步打破地方行政壁垒,催生长三角一体化新局面。
标签: 长三角;断头路;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长三角区域;毛细血管;区域交通;小城镇;牵手;交通